根据下列材料,按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 材料一: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规定:知道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推广,了解苏联的改革与变化。 材料二: 课文摘录:

admin2021-09-26  26

问题 根据下列材料,按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
材料一: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规定:知道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推广,了解苏联的改革与变化。
材料二:
课文摘录:
                                                                                                                                      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1953年,斯大林逝世。不久,赫鲁晓夫上台执政。赫鲁晓夫在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的同时,在经济上进行了一些改革,如:发动垦荒运动;发展饲料生产,广种玉米;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改行收购制;改革工业管理体制;等等。但是,赫鲁晓夫的改革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苏联模式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弊端,并且存在严重偏差。
  1964年,勃列日涅夫开始执政。勃列日涅夫在经济上推行“新政策”,要求加速科技进步、完善经济管理体制和加强经济刺激。但是,改革仍然没有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为了同美国展开军备竞赛,苏联把科技进步的重心放在军事方面,国民经济呈现出畸形发展状态。苏联的一些重工业产品的产量居世界首位,常规武器、核武器、航天技术可以同美国抗衡,但是,苏联的轻工业产品和新兴产业明显落后。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成为苏联经济的痼疾。
要求:
根据《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要求和课文内容,设计出相关的教学过程,包括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并说明设计意图。

选项

答案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采取情景导入法进行新课导入。 教师活动: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展示赫鲁晓夫在玉米丰收之后手拿玉米喜笑颜开的图片,请学生观看并描述图片的内容。 学生活动:观察图片并描述。 教师活动:进一步追问,赫鲁晓夫成为苏联最高领导人后大力推行改革,图片反映的是他号召开展大规模种植玉米的运动。那么,除了种植玉米运动,他还提出哪些改革措施,他为什么要进行改革?顺势导入本课。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展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凝神、起兴、点题”的作用。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背景 教师活动:展示关于苏联改革前经济发展的材料,问学生这些材料反映了苏联怎样的经济发展情况。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活动:阅读材料并思考。 教师活动:归纳总结,苏联自建立后至1950年,工业生产发展迅速,农业生产长期停滞不前。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愈益明显,在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下,社员生产积极性不高,农业的单位面积产量低;国家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轻工业的发展。 (二)内容 教师活动:展示有关赫鲁晓夫改革内容的表格(从政治和经济两个角度),请学生阅读教材,完成表格。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填写表格。 教师活动:要求学生阅读教材小字部分,继续提问.赫鲁晓夫改革重点在经济方面,对斯大林模式做了不少的变动,但赫鲁晓夫的改革措施存在什么问题? 学生活动:通过对比和归纳,指出赫鲁晓夫改革存在的问题。 教师活动:进行归纳总结。全盘否定斯大林,容易造成思想混乱;经济改革没有改变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仅靠加大农业投入、扩大耕地面积等办法不能解决苏联农业发展的实际问题,改革不久,农业问题更加严重;改革缺乏相应的理论指导。在改革开始后没有相应的配套措施跟进。 学生活动:赫鲁晓夫进行的改革活动最终无果而终。 教师活动:赫鲁晓夫退出领导岗位后,苏联新一任的执政者是勃列日涅夫。作为新一一任的国家领导人,勃列日涅夫对于社会经济发展又会做出怎样的安排呢?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和课件中的相关材料,找一找有关勃列日涅夫改革的相关内容。 学生活动:学生结合教材和课件中的材料,总结勃列日涅夫改革的主要内容。具体内容如下。 (1)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增进国家计划在编制过程中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减少下达给企业的指令性计划指标;企业可以根据国家编制的标准确定本企业的机构和编制,有权自主招聘或解雇职工;扩大企业支配利润的权限,企业可以确定工资形式和奖励办法;企业有权处理多余的设备、工具和仪器等。 (2)实行“完全的经济核算制”。以利润为中心加强对企业的经济刺激,提高企业的利润留成比例,并把利润提成改为“基金付费”“固定缴款”“闲置利润余额”三项,力求调动企业生产经营积极性,把国家、企业和职工三者利益很好地结合起来。 (3)实行工业品批发价格的全面改革,改变某些产品价格偏低的现象,让价格最大限度地接近产品社会必要劳动量,使正常生产企业能获得必要的利润。 (4)加强银行信贷的作用。促进企业节约投资,合理使用资金,缩短工期,提高效率。 教师活动:同学们总结得很到位。20世纪70年代后,勃列日涅夫领导的政府又开展了一些改革试验。但是受制于当时的体制,全社会范围内的改革陷于停滞。 (三)评价 教师活动:播放有关赫鲁晓夫的纪录片片段,请学生思考如何看待“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掘墓人,也是斯大林的守墓人”这句话。 学生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自由交流探讨5分钟,之后小组代表发言谈理解。 教师活动:进行归纳总结。赫鲁晓夫破除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对当时苏联的经济政策和管理体制的不合理环节进行改革和调整,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所以说是“斯大林的掘墓人”。但他没有打破社会主义传统观念的束缚,对于苏联所处的社会主义阶段缺乏科学的认识,未能从根本上解决斯大林模式的弊端。赫鲁晓夫在执政后期也同样犯了个人崇拜的错误,所以说他“也是斯大林的守墓人”。 学生活动:结合上面的结论,归纳得出以下观点,即勃列日涅夫采取的改革措施虽然将市场、利润、奖励等因素引入经济改革,但是同赫鲁晓夫改革一样,未能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建立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必然导致社会经济改革逐渐陷入停滞。 【设计意图】史料教学法的使用能够培养学生的归纳、分析知识问题的能力,加深学生对历史问题的理解。教师通过表格归纳概括的方式,将所学内容化繁为简,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提高学生概括、总结的能力。对赫鲁晓夫改革的评价是本课的教学难点,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在不同的观点中交锋和碰撞。既有利于点燃思维的火花,又有利于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环节三:小结作业 小结:采用问答法师生共同总结本课学习内容。 作业:教师要求学生在课后搜集有关赫鲁晓夫的资料,制作一张人物手抄报。 【设计意图】开放式的作业设置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在实践中巩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ikaoti.com/ti/7bf9FFFM
0

相关试题推荐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