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定资料: 1.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指出:建设一批农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生产生活生态同步改善、一产二产三产深度融合的特色村镇……支持有条件的乡村建设以农民合

admin2020-11-12  40

问题 给定资料:
    1.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指出:建设一批农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生产生活生态同步改善、一产二产三产深度融合的特色村镇……支持有条件的乡村建设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让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业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农村综合改革转移支付等渠道开展试点示范。
    2017年5月24日,财政部下发《关于开展田园综合体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指出要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坚持以农为本。要以保护耕地为前提,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突出农业特色,发展现代农业,促进产业融合,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现代化水平;要保持农村田园风光,留住乡愁,保护好青山绿水,实现生态可持续;要确保农民参与和受益,着力构建企业、合作社和农民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农民持续稳定增收,让农民充分分享田园综合体发展成果。
    坚持共同发展。要充分发挥农村集体组织在乡村建设治理中的主体作用,通过农村集体组织、农民合作社等渠道让农民参与田园综合体建设进程,提高区域内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水平,逐步实现农村社区化管理;要把探索发展集体经济作为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积极盘活农村集体资产,发展多种形式的股份合作,增强和壮大集体经济发展活力和实力,真正让农民分享集体经济发展和农村改革成果。
    坚持市场为主导。按照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市场化运作的要求,创新建设模式、管理方式和服务手段,全面激活市场、激活要素、激活主体,调动多元化主体共同推动田园综合体建设的积极性。政府重点做好顶层设计、提供公共服务等工作,防止大包大揽。政府投入要围绕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产业发展能力,重点补齐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环境短板,提高区域内居民特别是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坚持循序渐进。要依托现有农村资源,特别是要统筹运用好农业综合开发、美丽乡村建设等建设成果,从各地实际出发、遵循客观规律,循序渐进,挖掘特色优势,体现区域差异性,提倡形态多元性,建设模式多样性;要创新发展理念,优化功能定位,探索一条特色鲜明、宜居宜业、惠及各方的田园综合体建设和发展之路,实现可持续、可复制、可推广。
    2.美国国家人文科学院院士、中美后现代发展研究院院长小约翰·柯布2015年指出:
    过去几十年,世界范围内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讨论从未间断,且看法不一。西方国家在生态文明领域的研究起步早,也提出不少理念,但遗憾的是,这些理念都未能向社会广泛传播,更未付诸实践。中国则迈出历史性的一步,将生态文明建设上升至国家战略和基本国策的高度。可见,比起欧美国家,中国实现生态文明的前景更令人乐观。
    20世纪60年代末,他开始注意到美国和西方世界的生态危机,并把生态危机研究放在过程哲学的指导下进行。过程哲学认为世界存在的本源不是物质也不是精神,而是事物演化的过程,强调以动态过程和有机整体的角度来看世界。这与中国几千年文明中所倡导的天人合一、阴阳互动的哲学思想不谋而合。过程哲学的当代创始人怀特海在他的著作《过程与实在》中明确指出:自己的过程哲学在思想脉络上更接近于中国哲学。中华文明是一种根基深厚的成熟文明,而且它在根本上就是与生态文明息息相通的。
    过程哲学一直尝试将生态与文明两个词联系起来,但最终还是中国人将两者结合,创造出“生态文明”一词。人类不仅需要在人际关系中生存,在一个大生态背景下,也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
    毋庸置疑,西方尤其是美国所奉行的现代化发展道路正在给全球生态造成恶果。一方面,现代化强调个人至上,崇拜消费,认为“幸福生活”就是占有财产和扩大消费,导致整个工业化社会的金钱崇拜;另一方面,建立在殖民和掠夺基础上的西方式现代化导致资源过度开采,自然环境恶化。客观地审视人类今天所处的境况,就会发现,生态危机正在一步步逼近。
    事实上,中国具有发展生态文明的天然优势,因为中国大多数农民在村子里仍然从事着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这些小型的、多样化的家庭农场最能解决未来人类食品安全问题,同时也是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稳定的根基所在。中国当前的农业决策和关于农村发展的决定,将关乎成千上万中国人的命运,甚至影响世界未来的走向。
    3.浙江A县举行“核心价值观百场讲坛”。Z教授作了题为《生态文明建设与乡村文明复兴》的讲座,并与现场观众和网络观众进行互动。
    演讲伊始,Z教授阐明了乡村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关系:“乡村不能承载高效率的制造业,在工业文明的进程中,乡村会逐步走向凋零。而生态文明概念的提出成为乡村发展的契机,乡村拥有独特自然资本与五千年文明传统,恰恰具有满足生态文明时代绿色经济的条件。”
    Z教授认为,A县Y村是乡村复兴的代表。十年前的Y村,主要依赖矿山发展经济。今天的Y村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在拥有绿水青山的同时,也依靠旅游实现了脱贫致富。“我们要重新思考什么是财富,乡村的青山绿水、干净的空气、宁静的气氛本身就是一种稀缺资源,一种宝贵的财富。乡村要重新审视自己,保护并利用这种财富。”Z教授说。
    Z教授指出:“中国的传统教育是一个大教育,家庭、社会、学校都是这一教育体系的一部分。在推进乡村复兴的过程中,要从传统的大教育中汲取经验,通过教育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导入乡村之中,促进乡村文化复兴。”
    对于如何更好地促进乡村文明建设和发展,Z教授提出了四点建议:第一,从生态文明建设高度统筹规划乡村发展,使环境变成自然资本,让乡村实现污染零排放;第二,将乡村传统文化复兴与乡村教育相结合,用传统文化观念推进乡村文化复兴;第三,创新乡村组织治理模式,探索适合乡村熟人生活的新组织模式;第四,通过推动城乡双向流动新型城镇化,实现乡村与城市的两元共生。
    4.英国城市规划师霍华德(E.Howard)于1898年针对英国快速城市化所出现的交通拥堵、环境恶化以及农民大量涌入大城市的城市病提出了“田园城市”理论,希望通过建设新型城市解决城乡问题。“田园城市”理论对近现代世界各国城市规划产生重大影响,被规划界称为“现代城市规划的开端”。
    霍华德在他的著作《明日,一条通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中认为,应该建设一种兼有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理想城市,他称之为“田园城市”。1919年,英国“田园城市和城市规划协会”经与霍华德商议后,明确提出田园城市的含义:田园城市是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它的规模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但不应超过这一程度;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市的土地归公众所有。
    霍华德针对现代社会出现的城市问题,在城市规模、布局结构、人口密度、绿带等方面提出一系列独创性的见解,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城市规划思想体系。田园城市理论对现代城市规划思想起了重要的启蒙作用,对后来出现的一些城市规划理论,如“有机疏散”论、卫星城镇的理论颇有影响。40年代以后,在一些重要的城市规划法规中也反映了霍华德的思想。霍华德关于解决城市问题的核心内容包括:
    (1)疏散过分拥挤的城市人口,防止摊大饼的城市布局,完善乡村功能和服务,减少城乡差距。使农村居民安居乡村。
    (2)建设新型城市,即环绕一个中心城市(人口为5~8万人)建设若干个田园城市,当其人口达到一定规模时,就要建设另一座田园城市,形成城市组群。
    (3)改革土地制度,使地价的增值归开发者集体所有。
    霍华德认为,城市、农村以及“城市一农村”的三种生活形态犹如三块磁铁,相互联系,密不可分,必须有机地结合起来,协调一致地发展。城市四周为农业用地所围绕,城市居民经常就近得到新鲜农产品的供应。城市的规模必须加以限制,使每户居民都能极为方便地接近乡村自然空间。
    5.在城市化加速推进的同时,由于中国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难以跟上城市化增长的步伐,加上缺乏科学、合理和前瞻性的人口及产业的空间活动的规划及政策引导,中国城市化面临越来越严峻的挑战,中国一些城市已经患上严重的“城市病”。
    “城市病”是指人口过度向大城市集中而引起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在中国所表现出的特征有:交通拥堵、环境污染、贫困失业、住房紧张、健康危害、城市灾害、安全弱化等,中国不同规模的城市,尤其是大城市在这些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现。
    交通拥堵:城市交通难以满足市民日常生活需要。主要表现在:城市交通设施缺乏,交通拥堵严重,城市居民日常交通耗时过长,城市居民对交通状况评价较低。
    环境污染:主要表现为城市水资源等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耗,绿地资源等优质环境资源供给不足,更表现为城市居民对城市卫生环境总体评价偏低。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对中国城市幸福指数的全国性调查发现:全国35个大中城市居民对本城市卫生环境评价满意率仅为38.9%。
    贫困失业:指城市经济发展收益无法为所有城市居民分享,部分居民被迫处于贫困或失业状态。在中国,贫民窟现象虽然没有巴西、印度等国家那样严重,但也常以生活配套水平较低的城中村、棚户区等形式存在。中国城市失业问题在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时相对并不严重,但在国际金融危机期间,受全球需求放缓影响,中国城市经济规模增长放缓,导致大量人口失业。
    住房紧张:是当前中国城市最受关注的议题,是中国城市病的主要症状之一。住房紧张总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均住房面积不足。总体而言,人均住房面积随着中国住房供应量的上升,呈现平稳上升趋势,但离满足居民住房需求还有较大不足,特别是中心城市表现严峻。二是住房可支付能力偏弱。
    健康危害: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单个城市人口规模一般控制在100万以内(除极个别城市以外),重要的考虑因素在于瘟疫等重大传染病的严重威胁。进入现代社会以来,医疗卫生水平的进步为城市人口规模扩张创造了条件,1000万以上人口规模的城市不断形成。但城市人口高密集分布依然对城市防疫工作提出重大挑战,加大了流行传染病传播的控制难度。
    城市灾害:一个重要表现是城市火灾事故频发,且造成严重后果。城市建筑在防火方面存在两大先天劣势。一是建筑密度大,火灾容易蔓延,不利于人员疏散。二是建筑高度高,不利于消防救援。
    安全弱化:指违法乱纪等行为给城市居民的社会安全感带来的负面影响。刑事犯罪行为会对城市居民社会安全感产生重大负面影响,导致其社会安全感弱化,幸福感下降。
    6.韩国农林畜产食品部公布了农业“未来增长产业化”计划,核心课题主要有三:一是发展农业的第六产业化,创造工作岗位;二是增强国际竞争力和扩大出口;三是建设幸福农村。
    何为农业第六产业化?其基本内涵是,通过把农业向第二和第三产业延伸,打造围绕农业的产业融合,进而形成农业生产、加工、销售和服务一体化的产业链。
    作为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典型。韩国在城乡一体化方面取得了不小的成绩。随着城市化趋势加强,过去30年间,韩国务农人口比例明显下降,从1983年的24%下降到2013年的6%,农村人口减少、农村人口老龄化和农村中青壮年人口流失,给韩国农业经济带来冲击的同时,造成了农村人口心理不安情绪的加剧。
    韩国推行农业第六产业化的目的是吸引更多人,特别是年轻人回归农业和农村,提高农业和农民收入,以期重塑农业生产活力。为什么将这种产业融合的方式称为农业的第六产业化?这是因为,无论是“1+2+3”,还是“1×2×3”,都等于6。
    以农业为中心,提供生产资料的农林水产业为第一产业,加工是第二产业,销售、流通、餐饮、体验、乡村旅游等服务业是第三产业。这几个层次深度融合发展,是推动农业“第六产业化”的主要内涵。根据韩国农村振兴厅统计,韩国目前向第六产业化转化的农户有3800余个,年平均所得较此前增幅达到23%,创造就业岗位逾30万个。
    信息等现代技术在农业生产、流通等过程中的应用,是成就农户竞争力的一大亮点。在生产环节,温室里农作物的生长需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韩国农存畜产食品部长李桐弼指出,现在通过智能手机动动手指就可以有效调节生长环境,实时监控农作物的生长状况,这有效提高了生产效率。
    从流通环节来看,农畜产品线上直销,在韩国具有很高的人气。一方面农民减少了产品流通费用,销路变得更广,另一方面消费者可以直接购买到物美价廉的产品。2010年,韩国农畜产品线上直销规模为5700亿韩元,经过五年,规模增长了近两倍。
    根据韩国农林畜产食品部公布的“未来增长产业化”计划,韩国政府将允许在农村振兴地区设立农村复合产业区,发展农业、食品加工、流通、农家食堂、农业观光等一体化的未来增长型产业,同时决定将集群性的第六产业复合区从3个扩充至9个,农产品综合加工中心从22个扩充至30个。
    韩国政府还决定设立100亿韩元的农业基金,鼓励更多的人从事农业第六产业的创业;加大对信息技术设施的支援力度;增设产地食品直销店至100个;建立达到发达国家水平的农业职业教育体系。
    韩国农村经济研究院全球合作研究部研究员郑婧吉认为,第六产业化的核心是提高农民收入。如果仅靠小规模经营的纯农业收入,农民增收非常有限。寻求农业经营以外的收入,一、二、三产业的“垂直整合”,可以有效为农民提供工作岗位,增加农民收入。
    在韩国农村经济研究院院长崔世均看来,政府应协助组建地域性的共同体企业,将通过某一地区资源、特色农作物、文化遗产所获得的增收返还当地。农民实现了增收,将反过来更有利于推进第六产业化发展。
    针对韩国经验,专家A认为:农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首先是生产力的提高促进社会大分工,然后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必然走向采用各种新形式的大联合。“农工商”和“产供销”一体化就是这种必然性的体现。从系统工程论出发,把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有机结合起来,是促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也是加强农业发展“内生动力”的必需。这种不同产业的有机结合,不仅早已在经济高度现代化的欧美成为普遍形式,而且在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也得到长足发展。
    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对我国加快农业现代化和促进新农村建设具有现实借鉴意义:一是有利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广农业产业化组织经营新形式,扩大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和提高规模效益;二是有利于农民分享合理的工商红利,通过农产品精深加工,有效提高其附加值,促进农民增加收入;三是有利于综合开发利用农产品资源,即采用“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把废弃物资源化,既可加工制作多种制品,丰富市场供应,又可避免环境污染;四是有利于建设新农村,农产品加工业大都配置在规划的工业园区,在这一进程中,农民生产与生活条件也逐步改善,由此必然促进新农村和小城镇建设。
    作答要求:
某市与W大学联合召开“田园综合体与第六产业化学术研讨会”,会议主办方邀请市领导在开幕式致辞,请你结合“给定资料1、6”,为领导草拟一份发言稿。
    要求:(1)切合主题,内容具体;
          (2)条理清楚,语言流畅;
          (3)不超过500字。

选项

答案各位领导、专家: 大家好!欢迎各位参加此次学术研讨会,我谨代表市委市政府向各位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建设一产二产三产深度融合的特色村镇及田园综合体的要求,这是农业农村发展的契机,需要我们牢牢把握。 田园综合体以农村集体组织为主要载体,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业体验于一体。在建设中,我们要坚持以下原则:一是以农为本,兼顾农业发展与环境保护;二是共同发展,发挥农村集体组织的主体作用,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壮大集体经济;三是市场主导,市政府创新管理模式及手段,调动多元化主体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四是循序渐进,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探索可持续发展道路。 第六产业化是指农业向第二、三产业延伸,打造围绕农业的产业融合,形成一体化产业链。开展这一工作,我们首先要注意信息等现代技术在农业生产、流通等过程中的应用,提升农户竞争力;其次要完善产业链中的基础设施建设,在农村建设复合产业区,增设农产品加工中心,建设信息技术设施;再次要加大资金投入,鼓励农民返乡发展,建立农业职业教育体系;最后要将第六产业化带来的增长成果再次投入建设,形成良性循环。 无论是建设田园综合体,还是推动第六产业化发展,都是我国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促进新农村建设的重大举措,我们要做严做实工作,提升农村发展能力,让广大农民朋友共享发展红利。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ikaoti.com/ti/6y53FFFM
本试题收录于: 专业科目题库公选分类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