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本材料和具体要求,回答问题。 王羲之《兰亭集序》原文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成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

admin2021-06-01  27

问题 阅读文本材料和具体要求,回答问题。
    王羲之《兰亭集序》原文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成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怏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课文介绍
    本课文选自某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2第三单元第一课,同单元另外两篇课文为《赤壁赋》《游褒禅山记》。
    单元说明
    这个单元学习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
    山水游记一般不只是对自然风物的客观描绘,它往往包含着抒情和说理的成分;在记叙游览的同时,或表达物我两忘的喜悦,或抒发时不我待的忧思,或倾诉怀才不遇的愤懑……正所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在景物的描述中倾注了作者个人的情感和志趣。
    阅读这类文章,不但要欣赏其中描绘的自然风光,还要联系作者的身世和作品的时代背景,品味作者抒发的感情和文章寄寓的旨趣。反复阅读这些优美的篇章,体会其中的节奏、语气和韵味,有助于养成良好的文言语感。而体验古人徜徉山水、感悟人生的情趣,也有助于培养我们对自然之美的感受能力。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相关要求
    通过文言文阅读,梳理文言词语在不同上下文中的词义和用法,把握古今汉语词义的异同,既能沟通古今词义的发展关系,又要避免用现代意义理解古义,做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品的准确理解。
    梳理所学作品中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和文化常识,注意古今语言的异同。
    学习传统文化经典作品的表达艺术,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学生情况
    高一年级第一学期,班额50人。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音频、视频文件,投影实物。
    问题:
设计一个具体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完成以下【研讨与练习】。
    【研讨与练习】
    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第3段议论的中心问题,想一想,作者的感情怎样由“乐”转而为“痛”。

选项

答案活动方式:小组辩论赛、师生问答 活动主题:兰亭雅聚 乐痛之间 实施步骤: 环节一:课前搜集 学生课前搜集古今中外文人名士关于生死的名言或论述,并将其归类。选出自己支持的一种观点,搜集相关资料,在课前完成全部观点的分类,按照分类结果进行分组。 环节二:生死之辩 教师引导:关于生死,有人积极,有人消极,还有人说生死其实与人无关。那么王羲之的观点是怎样的呢?下面我们一起采看看。 要求:学生依据课文内容,找出表现作者生死观的句子,选定“消极”或者“积极”一方,结合课文原句、作者生平经历、《兰亭集序》的写作背景,合作探究,整理观点,并进行辩论。 学生按照分类结果,选出辩手进行辩论活动,深化对生死的认识。 环节三:教师点评 学生辩论结束后,教师总结。 明确:《兰亭集序》记叙的是东晋时期的一次大集会,文章第3段议论的中心问题是生死观问题。作者以表面上的消极,表现了生命内在执着的情感,其情感是有波动的。 环节四:探究王羲之的“乐”“痛” 引导语: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曾对生死发出过感慨。而生命总是与时间有关。在历史的长河里。人的生命犹如沧海一粟。 问题1:请同学们回忆感叹时光飞逝、胜景常在而人生易逝的诗歌,并谈谈自己的体会。 小组合作交流,自荐回答,教师点评。 问题2:面对人间胜景,作者是怎样的心情?原因是什么呢? 明确:忘记了烦忧,“暂得于己,怏然自足”。 引导语:“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面对生死的思考,司马迁是理智而决绝的。相比较而言,王羲之就感性很多。人生不常在,而美景长存,作者在面对此情此景时心绪翻腾,因而其心情由“乐”转为“痛”。 问题3:作者的心绪是怎样转为“痛”的呢? 学生自荐回答,教师引导、点评。 明确:作者感叹眼前胜景,寄情山水以自娱,然而,不知不觉中时光已经流逝,“不知老之将至”,时过境迁,往日的美好已经成为陈迹,人不能永远保有美好的留恋。想到此处作者不免感慨横生,发出人生苦短的悲叹。“死生亦大矣”,自然转为“痛”的感觉。 教师总结:作者由欣赏良辰美景、享受流觞畅饮,而引发对乐与忧、生与死的感慨。情绪由平静转向激荡。由乐生悲,由生到死,便是王羲之当时的哲理思辨。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ikaoti.com/ti/51d9FFFM
0

相关试题推荐
随机试题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