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你对“教学过程”的理解,根据教材《“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设计一个教学过程。 “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 夜幕初垂,一轮明月从湖面上慢慢升起。汤姆和爸爸摇着小船来到湖中小岛上钓鱼。

admin2016-05-24  62

问题 结合你对“教学过程”的理解,根据教材《“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设计一个教学过程。
                             “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
    夜幕初垂,一轮明月从湖面上慢慢升起。汤姆和爸爸摇着小船来到湖中小岛上钓鱼。
    汤姆把鱼饵套上鱼钩,然后甩起鱼竿,把钓线抛向远处。鱼饵划破水面,沉入水中,湖面泛起一圈圈银色的涟漪。
    湖面渐渐恢复了平静。突然,汤姆觉察到水下有动静,鱼竿弯成了弧形。汤姆一阵惊喜,一定有大家伙上钩了!爸爸在一旁微笑着,投来赞赏的目光。
    汤姆小心翼翼地把鱼竿拖出水面。哇!一条他从未见过的大鲈鱼!
    汤姆急忙把大鲈鱼提到岸上。这时,耳边传来爸爸低沉的声音:
    “孩子,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
    “为什么?”汤姆很不情愿地嚷起来。
    爸爸指指手表:“现在是晚上10点——离允许钓鲈鱼的季节还有两个小时。”
    汤姆朝湖的四周看看,月光下没有渔舟,也没有钓客。汤姆说:“放心吧,爸爸,没有人看见我们,也没有人知道我们在这个时候钓到了鲈鱼。”
    “不管有没有别人看见,我们都应该遵守规定。”
    从爸爸斩钉截铁的口气中,汤姆知道已经没有丝毫商量的余地了。他只好慢吞吞地从大鲈鱼的嘴唇上取下鱼钩,把鱼放回水中。
    大鲈鱼摆动着强劲有力的身子游向湖心。汤姆叹了口气,心想:我这辈子再也钓不到这么大的鱼了。
    真的,从那以后,汤姆再也没有钓到过那么大的鱼。可是那晚的情景却一直铭刻在他的记忆里,爸爸坚定的话语也一直回响在他的耳边。

选项

答案 《“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围绕课题设疑 (1)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0课《“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 (2)指名朗读课题。 讨论:课题为什么加引号?“你”指谁? (2)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同学们提了很多问题,老师归纳了一下,共有以下三个: ①这是一条什么样的鱼? ②为什么必须把这条鱼放掉? ③结果怎么样? 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课文。 二、围绕以上问题,学生自学课文 一边读课文,一边画出有关问题的答案。 三、交流自学情况 (1)交流第一个问题 ①这是一条什么样的鱼?从哪里可以看出鲈鱼的大? “鱼竿弯成了弧形、大家伙、拖、从未见过” 指导学生读好句子,体会汤姆的“惊喜”。 板书“汤姆”“惊喜”。 ②看到儿子钓到这么大的鱼,爸爸的表现怎么样? 板书“爸爸”“赞赏”。 ③你能不能从爸爸赞赏的目光中,想象一下他当时心里是怎么想的? “我的儿子真聪明、真能干,钓鱼技术这么熟练。” ④从哪里看出汤姆钓鱼技术熟练? 学生自读第2自然段,画出有关动词。 (2)交流第二个问题 ①为什么必须把这条鱼放掉? 同桌学生讨论,理解这是公园的规定。 ②比较句子: A.你要把这条鱼放掉! B.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 说说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你认为哪句话比较好,为什么? ③对爸爸的这个决定,汤姆的表现怎么样? 板书“不情愿”“慢吞吞”。 (2)交流第三个问题 ①既然汤姆这么不情愿,那么能不能不放掉这条鱼呢? 下面,我们要举行一个辩论会。哪些同学同意爸爸的做法,请你们尽量找出理由来说服汤姆放掉鱼;哪些同学同情汤姆,也要尽量找出理由来说服爸爸不要放掉鱼。 四人小组讨论。 ②全班同学自由组合进行辩论 提示: 汤姆:A.这条鱼很大,很难钓到,如果放掉了,以后可能再也钓不到了。 B.离允许钓鲈鱼的季节只有两个小时了,这么短的时间,能不能通融一下。 C.没有人看见我钓到鲈鱼。不放掉也没关系。 爸爸:A.虽然鱼很大,时间也很短,但规定必须遵守,不能随意改动。 B.在有人看见的情况下要遵守规定。在没有人看见的情况下更要遵守规定。 C.做人要诚实、自觉,要严格要求自己。 ③通过刚才的辩论,我想大家都已经明白了为什么必须把鱼放掉。现在让我们来读读课文4~12自然段,看看汤姆是怎么做的? 板书“斩钉截铁”。 ④从汤姆的行动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⑤当爸爸看到汤姆钓到一条大鱼时,投去了赞赏的目光。我想,当爸爸看到汤姆把鱼放掉了时,心里会更为汤姆感到自豪。他会想些什么呢? ⑥再读课文4~12自然段。 同桌练读,男女生分角色朗读。 (4)学习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①从那以后,汤姆再也没有钓到过这么大的鱼,他后悔了吗? “那晚的情景”指什么?为什么那晚的情景一直铭刻在他的记忆里? “爸爸坚定的话语”指什么?一直回响在他的耳边说明什么? ②齐读最后一段。 四、总结课文 (1)学了这篇课文,你觉得爸爸是个怎样的人?汤姆又是个怎样的人? (2)你从这篇课文中得到什么收获? 板书“必须自觉遵守规定”。 五、作业 练习复述课文。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ikaoti.com/ti/4tN4FFFM
0

相关试题推荐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