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所为求福而辞祸者,以福可喜而祸可悲也。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美恶之辨战乎中,而去取之择交乎前。则可乐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是谓求祸而辞福。夫求祸而辞福,岂人之情也哉?物有以盖之矣。彼游于物之内,而不游于物之外。物非有大小也,自其内而观之,

admin2019-05-14  18

问题 夫所为求福而辞祸者,以福可喜而祸可悲也。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美恶之辨战乎中,而去取之择交乎前。则可乐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是谓求祸而辞福。夫求祸而辞福,岂人之情也哉?物有以盖之矣。彼游于物之内,而不游于物之外。物非有大小也,自其内而观之,未有不高且大者也。彼挟其高大以临我,则我常眩乱反复,如隙中之观斗,又焉知胜负之所在。是以美恶横生,而忧乐出焉,可不大哀乎!
                                                            ——《超然台记》
    翻译(10分):
    评论(20分):

选项

答案翻译 【注释】 (1)情:心愿。 (2)有以:可以用来。 (3)盖:蒙蔽。 (4)焉:哪里。 (5)横:意外发生。 【答案】 人们之所以要追求幸福、避开灾祸,因为幸福可使人欢喜,而灾祸却使人悲伤。人的欲望是不会有穷尽的,而能满足我们欲望的东西却是有限的。如果美好和丑恶的争辩在胸中激荡,选取和舍弃的选择在眼前交织,那么能使人快活的东西就很少,而令人悲哀的事就很多,这叫做求祸避福。追求灾祸,不要幸福,难道是人们的心愿吗?这是外物蒙蔽人呀!他们这些人局限在事物之中,而不能自由驰骋在事物之外;事物本无大小之别,如果人拘于从它内部来看待它,那么没有一物不是高大的。它以高大的形象横在我面前,那么我常常会眼花缭乱、反复不定了,就像在缝隙中看人争斗,哪里又能知道谁胜谁负呢?因此,心中只惦记着美好和丑恶,人也就会感到忧愁,这不令人感到悲哀吗! 评价: 【分析】 本文选自苏轼的《超然台记》,是作者由杭州通判改任密州知州,修复废台(取名为“超然”)后所作,除记述初到密州的生活,反映了恬淡自适的心境外,还隐约表现出对当时政治斗争的所谓“超然”态度。选段主要议叙了福祸辩证关系,世人从求福辞祸出发,却得到求祸辞福之果。进而层层递进加以分析论证,从物我关系人手提出主旨:只有超然物外才能无往而不乐,反之则心拘于物内。从正反两面论述了超然物外之乐和无法超然之苦。 【评论】 在苏轼看来,所谓祸福,并非取决于外部世界,而是取决于一个人的内心,如果一个人被无穷的欲望所控制,他就不可能快乐,甚至会“求祸而辞福”。但是,人一旦将所有事物置之度外,不再患得患失,也就无所希冀了。因为无所求,所以没有求不得的苦,这无疑是用庄子“万物齐一”的观点来自我麻醉,以旷达超然的思想来自我安慰。不管祸福,美丑,善恶,去取,通通都一样,自己屡遭贬请,每况愈下,也就不足挂齿,可以逆来顺受,无往而不乐了。其实,这是置无限辛酸、满腹怨愤而不顾的故为其乐,有其形而无其实,犹如酒醉忘忧之乐,并非敞怀舒心的快乐。然而这才是苏轼,风光时乐观,逆境时旷达。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ikaoti.com/ti/4lPUFFFM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