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材料】 “全国各类大小湖泊消失上千,众多湿地水质逐年恶化,不少湿地生物濒临灭绝,约1/3的天然湿地存在着被改变和丧失的危险。”全国人大代表、广西南宁树木园副主任覃建宁2014年3月4日在北京向记者描述湿地现状。 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与森

admin2017-11-30  34

问题 【背景材料】
“全国各类大小湖泊消失上千,众多湿地水质逐年恶化,不少湿地生物濒临灭绝,约1/3的天然湿地存在着被改变和丧失的危险。”全国人大代表、广西南宁树木园副主任覃建宁2014年3月4日在北京向记者描述湿地现状。
    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与森林、海洋一起并列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湿地是自然环境中自净能力很强的区域之一,它对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补充地下水、控制土壤侵蚀等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习题】
请结合对背景材料的理解和思考,以《“红线”与“红利”》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1.观点明确,联系实际;
2.内容充实,论述深刻;
3.结构完整,语言流畅;
4.总字数1000~1200字。

选项

答案 “红线”与“红利” “雨映寒空半有无,重楼闲上倚城隅。浅深山色高低树,一片江南水墨图。”曾几何时,被誉为“千湖之省"的湖北,凭借其湖泊湿地的独特风光引得文人墨客心生向往。而今,受人口爆炸与经济发展双重压力,湿地日渐减少,不仅使得当地水质下降,而且令湿地生物濒临灭绝,严重违背了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构想。 湿地减少,源于部分政府区域发展的管控“失调”。由于缺乏科学指导,湿地承包后,农民无序发展畜牧产业,致使土地承载压力直线上升,最终植被减少、旱涝多发。这种发展方式直接令农民陷入“环境恶化——承载加大”的恶性循环,长此以往难逃“竭泽而渔”的发展苦果。当前。我国大力提倡循环经济,正是告诫湿地管理者:唯有保住湿地红线,才能长享发展红利。 保住湿地红线,要发展生态旅游。湿地破坏源于农民收入提高的愿望,但错位的发展模式令他们事与愿违。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如果当地政府不能引导农民发家致富,湿地保护仅是空谈。当前随着我国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旅游之风骤然兴起.如果政府引导农民改变以往农耕畜牧的产业模式,开发旅游经济,发展第三产业,势必令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并行不悖。如今我国正值转型升级的高潮,各级政府应科学制定产业规划,合理设计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蓝图,打造湿地特色旅游的产业链条,将牛羊成群的“老牧区”变为风景秀美的“新景点”。 保住湿地红线,要开辟有机农业。当前我国农业生产水平落后,农村劳动力大都“远走他乡”,如此一来不仅造成农业耕地荒废,更令传统乡村没落。湿地自然环境得天独厚,当地政府可以根据区域特色研究优势产品,通过开辟有机农业,形成“产供销一条龙”的现代农业生产线。通过提升农业产品耕种价值,增加农民收入。同时应出台优惠政策,吸引当地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建设,将外出经验成功引入,促进新型产业建设。 保住湿地红线,要强化人才培养。敬教劝学,建国之大本;兴贤育才,为政之先务。无论是发展生态旅游还是开辟有机农业,都需要高素质人才的支持。湿地地区经济长期落后,当地农民多年发展畜牧,并不具备科学生产能力。当地政府应加大人才培养力度,通过聘请专家学者传授先进知识,帮助当地群众由“传统农民”升级为“产业工人”,为湿地区域经济发展储备优良的人力资源。 湿地红线是我们获取发展红利的基础.而发展红利的取得又可为湿地保护平添助力。各级政府在规划湿地发展时,要将自然环境的红线保护思想贯彻始终,促进自然与经济协调发展,使其再现昔日“烟波浩渺、云蒸霞蔚”的湿地风光,长享人与自然协调共生的发展红利。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ikaoti.com/ti/2RX3FFFM
本试题收录于: 专业科目题库公选分类
0

相关试题推荐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