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给定材料 日前,某教育企业Y对其人工智能教学系统进行了迭代,升级为“米状元AI”。在其对外发布的信息中显示,“米状元AI”可能是行业内真正在教学实践中广泛应用的系统。除了Y,还有多家教育企业宣称在实际教学场景中使用人工智能,比如K公司的智适应学

admin2020-12-09  56

问题 1.给定材料
    日前,某教育企业Y对其人工智能教学系统进行了迭代,升级为“米状元AI”。在其对外发布的信息中显示,“米状元AI”可能是行业内真正在教学实践中广泛应用的系统。除了Y,还有多家教育企业宣称在实际教学场景中使用人工智能,比如K公司的智适应学习引擎“松鼠AI”、M公司会打分的“AI定制教师”,从语言类口语考试、自适应学习到虚拟学习助手、AI评阅机器人……部分品牌直呼“以AI取代专业老师教学将成为可能”。
    然而另一方面,BBC(英国广播公司)曾基于剑桥大学研究者Michael Osborne和Cad Frey的数据体系,分析了365种职业在未来的“被淘汰概率”:电话推销员被机器人取代的概率最大,接近100%;打字员、会计、银行职员等次之,在90%以上;那些第一、第二产业的工作,比如清洁工、司机、水管工等,在60%~80%;而教师则以0.4%的取代率排在最后,凭借人类独有的、被视为最后堡垒的能力,也是机器所无法做到的——传道授业。
当然,严格来讲,这仅仅是这些职业在英国的前景,所基于的也不过是英国本土的数据。但是如果通读这篇分析报告,从365种职业的被淘汰概率中,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结论:如果一个职业是需要凭借人类的社交能力、协商能力、创造能力和感知应对能力来完成的,需要同情心、同理心以及对他人真心实意地扶助和关切,那么,这份职业是很难被人工智能所替代的。
    教育毫无疑问就是人工智能无法替代的。教育需要“教”和“育”的结合,人类教师更重要的是有“性格”“情绪”以及“情感”,而人工智能不具备“人性”,“人性”也无法被数据化。设想,当学生面对老师寻求帮助时,他希望能通过自己的表达,让老师明白问题所在,即便学生的思维和表达相对无序,难以识别,老师也可以根据对学生的熟悉程度及逻辑推断,明白其中的含义,再透过同理心,理解学生微妙的情绪。诚然,人工智能也可以通过将大量的数据导入,做出相对应回答,但在目前技术下,AI在语义理解、现场互动、情感交互等方面依然存在诸多壁垒,直觉和同理心方面更是“技不如人”,只能用套路化的模板和数据库中存储的对答来解决问题。教育的核心是塑造灵魂,世界和社会的多元化发展会导致将来的教育越来越个性化和有针对性,人工智能千篇一律的程序模式和知识化传授着实无法独立契合未来教育的方向。
    教育是关乎“人”的事业,因为只有“人”才能培养和塑造“人”。著名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家马尔库塞曾提出将技术“美学化”,即通过审美形式来培养感性的人。同理,“教育+AI”借助人工智能技术的同时,也终究还是要回到人的维度,这也是人类教师在未来不会被人工智能取代的本质所在。并且,随着AI时代来临,“人”在教育中的核心地位以及教育的本质还将更加凸显——当科技能够把教育过程中需要借助时间沉淀和案例积累不断演算的工作交给智能系统之后,也就意味着教育从业者有更多时间去思考更有创造性、更多人文关怀和更多学生“个性化”差异方面的内容,从而让教育更有温度。
    2.作答要求
    请参考给定材料,从“人工智能+教育”这一角度,联系实际,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
    (1)观点明确,立意深刻;
    (2)思路清晰,语言流畅;
    (3)结合给定材料,但不拘泥于给定材料;
    (4)总字数1000~1200字。

选项

答案 人工智能赋能教育事业 协同互补成就更高效能 人机交互、智能学情分析、自适应与个性化学习平台……诸多智能服务的涌现,推动了教育走向精准化、个性化。面对人工智能大潮,“人工智能取代教师”的声音不绝于耳,殊不知教育的本质是育人,这是人工智能无法替代的。当教育遇上人工智能,专业教师与人工智能协同互补,将赋予教育更高效能,让教育更有温度。 毋庸置疑,人工智能构筑了教学新生态。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为传统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改变了传统教学过程。人工智能可以连接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环境,使学习不仅发生在课堂上,也发生在日常生活中,并通过数据分析实现更有针对性的教学。重庆复旦中学把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引入课堂,不断推进智慧课堂常态化应用,用大数据精准教学助推智慧校园建设,提高了信息化教学水平。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图像识别技术,人工智能可以将教师从繁重的批改作业和阅卷工作中解放出来;人机交互技术,则可以协助教师为学生在线答疑解惑。在技术和数据的支持下,那些重复性的基于知识积累的传统教学将被人工智能逐步取代。人工智能的加入使得教育过程变得更加简单、高效。 人工智能并非无所不能,其无法取代教师的地位。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说,“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撼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颗心灵唤醒另一颗心灵”。教育不仅是简单的教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塑造灵魂,这需要教师“春风化雨、润物无声”,通过情感的投入和思想的引导培育学生的人格素养。人工智能与教育的结合,可能导致一小部分的教师被淘汰,但那些积极创新、具有创造力和感染力的教师仍占据重要地位。人工智能只能取代重复的劳动力,只是替代教师的部分劳动,而不能取代教师的角色。正如《人工智能重构未来学校》一文中提到的,虽然机器人也有对话、写作、动作等交流功能,并且也将有相应的“表情”或特殊的感情表达,但和人类丰富细腻的感情相比差距甚大。 未来教育中,人工智能将与教师协同共存,优势互补。也许教师准备教案、布置修改作业等工作将会被人工智能取代,也许在教学中,人工智能会成为教师的好帮手,将教师从繁重的重复性工作中解放出来。有了人工智能,教师将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创新教育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思考更有创造性、更具个性化的教学,从而让教育更有温度。人工智能与教师并肩教学,将是未来“人工智能+教育”最具可操作性的模式。 人工智能发展已势不可挡,我们应顺势而为,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和手段,更精准、更高效地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同时发挥“人工智能无而人类有”的优势,培养学生的素质和情商,塑造学生的灵魂,通过“人工智能+教师”的组合,推动教育由量变走向质变,实现个性化教育。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ikaoti.com/ti/2N83FFFM
本试题收录于: 公共科目题库公选分类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