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定资料 1.2014年,美国洛杉矶杜比剧院里,正在上映中国首部3D全景声京剧电影《霸王别姬》。立体饱满的人物形象,细腻动人的唱念做打;层层叠叠的空间山峦,时时互动的出屏瞬间;一会儿,项羽把榜文抡到你眼前;一会儿,虞姬舞剑,剑剑穿心;一会儿,汉兵楚将在你头

admin2020-04-28  24

问题 给定资料
1.2014年,美国洛杉矶杜比剧院里,正在上映中国首部3D全景声京剧电影《霸王别姬》。立体饱满的人物形象,细腻动人的唱念做打;层层叠叠的空间山峦,时时互动的出屏瞬间;一会儿,项羽把榜文抡到你眼前;一会儿,虞姬舞剑,剑剑穿心;一会儿,汉兵楚将在你头顶上跟斗而过;战场上的呐喊、风声、水声,各种声音,随剧情从四面八方涌来……声音丰富、画面惊艳,海外观众情不自禁与角色的情绪同起伏。
好评纷至沓来。此后两年多时间,这部影片在美国、法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马来西亚和中国香港地区受邀上映,创下纪录。
该片导演滕俊杰,其实是第一次拿起3D电影摄影机。为了解滕俊杰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秘诀,某报记者专门采访了他。
记者:以您的资历想推动传统文化,选择有很多种,为什么偏偏是拍京剧电影?
滕俊杰:想推动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我内心早已有之的想法,2013年3月,当时我正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为引进世界劳伦斯体育颁奖典礼作最后的谈判。突然接到国内电话,说要启动国家“京剧电影工程”,我是导演人选之一,希望我回国后赶紧赴京参会。听明白要求后,我很兴奋,但也意识到,拍京剧电影投资小、难度大,任务要求高,可能难有喝彩。但我还是欣然领命。
记者:这次虽然是个机会,可京剧电影并不好拍。
滕俊杰:确实如此。所以,我做了大量敬畏经典的准备工作,除了“恶补”京剧知识和《霸王别姬》的史料之外,还专程去一些戏曲剧场观察,发现观众不多,多数白发苍苍。
那时候我意识到,新的京剧电影不能简简单单一拍了事,一定要珍惜这个机会,设法吸引更多的观众,特别是年轻人。于是我带着问题到几所大学做调查,又从数据中发现,那几年美国电影年度票房,前10名几乎全是3D电影,我想当下的年轻人是互联网一代、多媒体一代,他们也许不是人人都进戏院,但几乎人人都会进电影院。用最新的电影手段有态度地表达国粹,或许能成功。
于是我下决心采用现场实拍3D,用发明不到两年的全景声技术来导演、制作京剧电影《霸王别姬》,以达到最佳的视觉、听觉效果,观众可以尽享沉浸式的情景体验、情感互动。当技术程度复杂的整套3D摄影机在现场拉开架势,难度比想象中要大得多。时间虽被拉长,但团队一直保持着高昂的斗志和对艺术精益求精的态度,对最新电影科技的驾驭也越来越得心应手。京剧电影《霸王别姬》由此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第一部现场全程实拍、全景声电影。
美国杜比剧院,全球电影的艺术殿堂,每年的奥斯卡颁奖礼就在这里举行。
2014年5月30日,滕俊杰的第一部3D全景声京剧电影《霸王别姬》在杜比剧院海外首映。全场1100多位来宾,一半老外,一半华人。有白发苍苍的老者,也有生气勃勃的面孔。还有多位好莱坞电影制作人,包括奥斯卡奖的四五十位评委,竞相前来。
放映结束,全场掌声雷动。南加州大学电影学院副院长艾伦这样对滕俊杰说:“贵国的京剧让我敬佩。但我以前访问的时候,当地以隆重的规格请我看京剧,不瞒你说,我看了一半就昏昏欲睡。这一回我很惊讶,你这部3D全景声京剧电影从头至尾与我在互动,让我兴奋,毫无睡意。”
记者:当时挑战的勇气来自什么?
滕俊杰:来自文化自信,来自对结果的渴望。中国文化既要“走出去”,更要“走进去”。拍电影还是要有人关注、有人看的,不然拍完直接进博物馆,对不起国粹。
每一次创新,都需要挑战自我。轻轻松松就创新成功,没有这样的好事。创新是我血液里的东西。用竭尽全力的创新让别人追赶,而不是模仿别人,这应该是做影视专业必须坚定的理念。
遥想当年,梅兰芳、周信芳,一直引领京剧改革风气之先。他们不约而同地借鉴西方话剧的元素,甚至把大衣柜搬上舞台。20世纪20年代末梅兰芳率团去美国巡演前,对美国观众想看什么以及舞台服装、灯光、道具的发展做了大量研究并进行了创新。
滕俊杰向老艺术家和专家们承诺,自己的宗旨是“京剧为本、电影为用”,绝不以解构京剧、损伤京剧的精髓为前提来创新,“传统不能颠覆,但是,传统是可以被激活的,而真正的激活靠创新,只是这种创新是理性的、符合艺术规律的、有所克制的”。
2017第二届中加国际电影节上,滕俊杰凭借第二部3D全景声京剧电影《萧何月下追韩信》获得了最佳导演奖。一位加拿大记者对滕俊杰说,这样的作品应该早点发现,好好推广,它对了解中国文化很有价值,对今日社会也有普遍意义。原来,只要找到了理解和共鸣的切入点,老外也能被2000年前的中国故事打动。
记者:与第一部《霸王别姬》相比,您觉得拍第二部困难更多,还是更少?
滕俊杰:事实上,第二部是有新的难度的,它里面全是男演员,没有女性角色,丰富性、色彩性、刚柔相济的戏剧对比相对少了。它还是一部基本上没有“坏人”的戏,矛盾冲突自然就没有很大的跌宕起伏。但是它打动人的地方在于,讲了一个人才的故事。即使今天,也有年轻人会想,我也很有本事,怎么就碰不到一个赏识我、挽留我的上司?我恰恰看中这部戏的家国情怀和对人才的求贤若渴,故事有当代价值。
其次,它的节奏比较快,符合现在的审美,有点接近话剧。矛盾、悬念、层层翻转,彼此之间的误解,韩信一而再再而三地被拒绝、被抛弃,这个悬念最后变成很有意思的喜剧结尾。我们可以借此反观当代职场关于人才这样一个人人知道重要却又常常无解的问题。
2.2018年农历正月初三,新西兰山东艺术馆暨茂腔博物馆在奥克兰正式开馆。该馆由李永杰先生历经三十多年心血凝聚而成,是完全由其个人出资经办的公益项目。
该馆藏品包括茂腔、京剧文献,手刻老剧本,老唱片,磁带、光碟等影像资料,山东泥塑、风筝、纸扑灰年画等实物,为李永杰先生自1987年以来自费收集。奥克兰区议会副主席议员阿黛尔•怀特称赞这些藏品是华侨带来的民族瑰宝,有朝一日应该作为新西兰多元文化共同财富,到新西兰国家博物馆展示。新西兰山东艺术馆暨茂腔博物馆的成立,为海外开启了一扇了解中华文化、了解青岛的窗口,进一步推动中华茂腔文化在海外的传播,促进中新两国文化、经贸交流与合作。
中华文化素来是维系海外侨胞与祖国血脉联系的情感纽带。当前,遍布全世界的5000万海外侨胞犹如一座座“桥”,助推着中国文化“走出去”。但将华人华侨想要融入当地的愿望,与保持中国传统相结合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经过代际的发展,许多华人华侨已经融入当地社会。当较少接触中华传统文化的华二代们逐渐为人父母,他们子女的中文教育和中华文化传承将更成问题。当下,华人华侨都在鼓励海外华二代在所在国参政议政,但是参政议政的华二代们,如何既保留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又懂得融入当地社群?这是当前比较困难但必须解决的课题。
为此,近年来,法国华侨华人会特别重视在每年中国传统佳节之时,组织春节嘉年华等活动。让华人华侨们亲身体验中华传统文化的伟大和多样性,增加他们对学习中华文化的兴趣。
华文教育是海外的“希望工程”“留根工程”,懂得中华文化的华二代们是海外华社的希望所在。近年来,法国华侨华人会的中文学校一直以培养炎黄子孙、弘扬中华文化为办学目的,目前,该校已逐渐积累起雄厚的师资力量,现已发展到在校学生1200多名。
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文化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男高音歌唱家、国家一级演员梁召今曾多次跟随中国侨联慰侨艺术团赴世界多国演出。“每一次都印象深刻,能与很多侨胞及当地民众成为朋友。”在他看来,赴外文艺演出是传播中华文化的有效方式,今后可以运用多种平台和场合,精选节目,做好功课,拉近与海外侨胞及当地民众的距离。
韬奋基金会理事长、中国出版集团公司原总裁聂震宁多年来屡赴海外参与各大国际书展。他发现,中国书展很受海外侨胞欢迎,尤其是最近5年,随着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中国出版业“走出去”的步伐更加积极主动,多次参加沿线国家国际书展,引起当地侨胞高度关注。
“侨务工作可以和国际书展联系起来,为海外侨胞提供更多交流平台。”在聂震宁看来,“出版+侨”大有前景。他建议,可以多鼓励华侨华人写祖国(籍)故事,也可邀请外国人写中国故事,为中华文化形成良好的传播效果。
3.韩国国土面积仅有9万多平方公里,旅游资源十分有限。但韩国却能极尽可能挖掘传统文化资源,将旅游与独特的韩国民族文化结合,“精”化每个旅游项目。了解韩国发展文化旅游的成功经验,将为我国发展自己特色的文化旅游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韩国将旅游业作为国家战略产业始于20世纪70年代,2005年7月韩国政府制订了“文化强国一文化、体育产业蓝图”计划,在旅游产业定位上将其作为国家“文化强国”战略的新兴动力产业来发展。其次,在韩国最先负责旅游业的旅游行政管理机构是交通部的“观光系”,后改为“文化体育观光部”,再后来改为“文化观光部”,逐步凸显了韩国政府整合文化与旅游产业的战略决心。
旅游景点的设计关乎景点的吸引性。韩国对旅游景点的设计可谓精致,如影视拍摄基地京畿道“大长今村”是在《大长今》拍完后而保留下来的影视基地旅游景点,不但保留剧中拍摄外景地如宫殿、御膳房、狱舍等20多座布景,而且还在每个场景旁标明剧中情节和剧照,同时附有中英韩日4种语言的解说词,并请了剧中演员定时到场与游客见面互动,在景点设计上可谓“精致”之至,以至于产生前往韩国的外国游客增加15%的示范效应。
旅游购物品一直是旅游收入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发达国家,旅游购物品的收入一般占旅游总收入的2/3。韩国旅游购物品的开发精细到每一个细节,从造型到色彩,从材料到工艺,从题材到包装都精益求精,哪怕是价格低廉的钥匙扣也有精美的包装。其次是善于将韩剧中男女主人公的衣食住行开发成旅游纪念品,如开发《蓝色生死恋》男女主人公头像为装饰画的情侣套杯、手机链,生产跟《冬季恋歌》中女主人公崔智友一模一样的呢料格子大衣和淡紫色兔毛手套,以满足影迷粉丝游客的购物需求。再者是民族文化元素在旅游购物品中的精心“潜移”,如演绎韩国传统服饰文化的人偶,传承民俗文化的太极扇以及展现歌舞文化的吉祥鼓,无不细说韩国民族文化的点滴。
韩国的旅游宣传最出彩的莫过于旅游景点在韩剧中的“植入性广告”宣传。“植入性广告”发端于美国,指的是把能代表产品或服务的视听品牌符号融入影视情节和舞台产品中,通过给观众留下一定的印象而达到营销目的。韩国的诸多景点都是通过韩剧这一重要载体得以反响的,如《天国的阶梯》里的乐天游乐场、《浪漫满屋》里的仁川浪漫小屋、《蓝色生死恋》中的大观岭等,都是通过唯美画面、柔和音乐和缠绵悱恻的故事情节捕获观众的眼球。作为一种营销方式,植入式广告宣传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作为影视情节的发生地或背景,景点植入十分自然而精巧,受众乐于接受,是较为理想的营销手段。
对于文化旅游的开发,人们常说“越是民族的越是国际的”。韩国文化包括韩国固有的传统文化和以“韩流”为代表的大众文化,高明的是韩国将本国民族文化国际化,将古今文化融合,传统与创意搭配,从而迎合文化消费核心市场——青少年的文化需求,使青少年在文化消费中“参悟”其民族文化的教化,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文化自觉效果,可以说是将民族文化“活态”开发的典范。这种“活态”开发,一是借助于节庆活动加以传承和延续,二是在东方文化体系背景下借助于“韩流”的强大效应创新文化旅游项目,如体验韩国传统宫廷料理的大长今旅游项目、首尔MBC文化院等。哪怕是细到宾馆里的牙签(用糯米和番薯制作)、机场供应免费凉水用的约一口量的纸袋,都散发着韩国环保的民族意识,体现韩国国家层面旅游品牌“Korea,SparkIing”(韩国,炫动之旅)的核心价值——动感与活力。
4.美食在国际交流间的影响力和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它不仅联结着国与国,同时也能联结起每一个人,不仅联结着物质,同时联结着文化。美食能够感动你的胃,进而感染你的思维。“一带一路”,美食带路。它不是一款中餐大菜,而是一场沿线国家的美食盛宴。
中国曾有海上、陆上两条丝绸之路。除了丝绸和瓷器,食物也一直是丝绸之路上交流的重要内容。张骞通西域,为中国带来了胡椒、胡豆、胡萝卜等食材;明代盛边贸,中国又引进了番椒、番薯、番瓜等农作物。以“辣椒”为例,它的到来不仅极大地丰富和满足了国人的口腹之欲,甚至对中国的菜系结构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川菜、湘菜、黔菜等菜系中,它俨然已经成为“当家花旦”。
与此同时,从中国走出的茶叶、小麦等食物也同样在“润物细无声”地影响着沿线国家,不断地充盈着他们的餐桌和饮食文化。沿途八万余家中餐馆更是遍地开花,受到所在国人民的喜爱。美食,无疑是人类文明互鉴过程中当之无愧的“先遣使”。
旅游有六大要素之说,即吃、住、行、游、购、娱。很明显,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吃”被放在了第一位。
吃不仅是旅游的一大要素,也是旅游的一大资源。究其原因,除去“一日三餐,生命之本”的必不可缺外,还因为“吃”即美食之旅,已成了当下相当一部分旅游爱好者尤其是年轻人出行的一大目的。旅游资源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自然旅游资源,一类是人文旅游资源,而地方风味美食兼具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的双重因素。不同地域有着截然不同的物产与习俗,也因之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美食。中国的八大菜系各领风骚,繁多的异域美食同样也能让人流连忘返。人们对未知事物本就抱有一定的好奇心,更何况是可品可感的美食,单就亲和性而言,美食对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游客具有强大吸引力。有人总结说,旅游就是“一半美景,一半美食”。
各国之间的食品贸易是国际经济贸易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食物有哪些呢?大到粮食、肉类、蛋类、奶类、蔬菜、水果,小到油盐酱醋糖等调味品,既可以是食品原材料,也可以是成品、半成品,还可以是相关的茶酒饮料,所有的这些皆可成为食物贸易的对象。食物的贸易不仅丰富了沿线各国人民的餐桌,同时还带动了进出口,为各国带来了切实的经济收益。
在历史上,与美食相关的大宗商品贸易便已成规模。这些美食的交流不仅丰富了各国的饮食文化,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各地的经济往来,带动了沿线的经济发展。现如今,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世界各国的联系也日趋紧密。交通的便利,运输条件的提升,使得以食物贸易为代表的各国之间的进出口贸易也愈发频繁,各国的优质食材和特色美食均能以更快更好的方式实现及时的运输传递和交流共享。法国的葡萄酒登上中国人的餐桌,澳洲的牛羊肉摆放在中国的超市货架上,中国的谷物、水果等食物也出现在了沿线各国的餐馆和市场里。
我们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差异很大,不能一味强调文化的独特性,要找到具有共性的文化突破点,让对方感到熟悉、亲切,在公共外交的领域里,美食外交是一个非常好的选项。
中国历来有“饭局文化”一说,自古以来,大事小情、你来我往,许多选择在饭桌上进行,“美食外交”传统由来已久。一方面与中国的好客之道密切相关,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了“美食的诱惑”。除增进友谊之外,美食在外交中起到的化解僵局、增加话题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近些年来,伴随中国对外交往的日益频繁,美食外交也更加丰富多彩。例如2011年,广州“老字号”组团参加国务院侨办推出的“中华美食月圆中秋——中华厨艺五洲行”活动,到华人华侨聚居地、中餐从业者众多的墨西哥、多米尼加和巴拿马三国举办厨艺表演培训活动,受到当地各阶层人士的热烈欢迎。由此可见,美食对于外交的影响已经不单单停留在国家层面,还在逐渐渗透到普通民众之中。
美食不仅承载着提供营养、延续生命的作用,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美食是最易于传播和接受的文化。在“一带一路”伟大倡议推进的过程中,美食的交流,必然会起到促进民心相通的作用。
5.翻看何中坚先生所译的唐诗集《一日看尽长安花:英译唐诗之美》,虽是外文,但仍可令人感受到了优雅音韵、浑融意境,领略到中国诗词通过另一种语言展现的神与韵。翻译家们的努力让人看到,诗词等门槛较高的中国文化,同样能够让启迪、感动和美抵达国外读者的心灵。
其实,中国诗词在国外的接受度可能远远超过很多人的想象。在美版“知乎”Quora上,有不少人发帖讨论“你读过最美的中国诗词是什么?”在另一些论坛上,也有很多学中文的外国网友讨论分享自己喜欢的中国诗词。从《诗经》《古诗十九首》到李白、杜甫、鱼玄机……国外读者不仅涉猎广泛,有的还见解深刻,让人颇感惊喜。诗词除了是他们学习中文的对象,也是情感交流的工具。一位网友说,他们家隔壁曾住着一位上了年纪的独居荷兰女士,在她生命最后的日子里,她把一本李白诗集送给了他们,以感谢他们对她的帮助,在诗集的封面上,她手抄了《月下独酌》这首诗。可以想见,“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式的东方诗意,同样可以丰盈国外读者的精神世界,为他们带去情感上的哲思与共鸣。
中国诗词走进国外读者心中,只是近年来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一个小切口。从莫言、刘慈欣、曹文轩等的作品得到国际认可,带动中国当代文学在世界文学舞台得到更多关注,到《琅琊榜》《欢乐颂》等影视作品纷纷“出海”,在海外涌动起一股国剧“华流”……中国文化的世界“能见度”越来越高。如果说,曾经的中国文化在海外还是一些小圈子里品读、研究的对象,那么今天,中国文化尤其是流行文化,已经开始为更多普通外国人带去“不一样的空气”。翻译水平的提高、网络交流的开放,也让文化传播有了更多“此时此刻”的互动感、参与感。
季羡林曾说过,“中国从本质上来说是一个文化大国,最有可能对人类文明做出贡献的是中国文化”。今天,世界更加关注中国文化,一方面是因为中国日益提高的国际地位,另一方面也是中国文化的传播越显纯熟与自然。精彩的中国故事,往往都会经历由浅入深的接受过程。我们需要打造更多能承载中国文化气度、负载中国价值观的优秀内容载体,让更多的“长安花”走出去,与世界共赏中国文化之美,人类文明将会拥抱更多的可能性。
“给定资料5”中提到“精彩的中国故事,往往都会经历由浅入深的接受过程”。请你围绕给定资料中文化“走出去”的内容,联系实际,写一篇文章。
要求:
(1)自选角度,见解深刻;
(2)参考给定资料,但不拘泥于给定资料;
(3)思路清晰,语言流畅;
(4)字数1000字左右。

选项

答案 文化输出需要“以俗带雅”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古代商人依靠丝绸之路行商欧亚,不仅贩运茶叶、瓷器、丝绸等商品,而且借由民歌、小调,将古老而神秘的中国文化传播各地。古代文化交流经验提示我们,贴近生活的通俗文化,正是中国文化输出的主力。 然而在当前一些文艺工作者看来,传统文化富有东方魅力,最具中国特色,文化输出理应以此为主。可是,缺乏互动的戏剧演出,令人昏昏欲睡,抽象含蓄的书法艺术,大众欣赏不来。虽然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但它距离海外受众生活太过遥远。高估文化产品优势,误判大众接受程度,正令中国文化出海触礁。反观其他国家,美国输出电影艺术,韩国输出歌曲剧集,日本输出动漫游戏,他们的文化输出能迅速获得各国认同,关键便在于产品的通俗。我国文化输出若要改变“遇冷”现状,便要改换思路,由“俗”入手。 通俗文化饱含流行元素,易于大众接受,对于缺乏中国文化基础的海外受众来说,这是他们了解中国的最好途径。“精彩的中国故事,往往都会经历由浅入深的接受过程。”中国文化出口,正应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以通俗文化为载体,注入高雅的文化灵魂。首先获取海外大众认同,继而引人深入了解,通过“以俗带雅”的方式,将中国文化顺利传播。 当然,“以俗带雅”要想打动人心,还需精雕细琢。3D全景声京剧电影能成功出海,源于导演锐意进取,用先进技术表达国粹,以及团队精益求精,凭走心剧本打动观众。而现象级大剧《延禧攻略》出口海外七十余国,更是用原汁原味的宫廷服饰、酣畅淋漓的剧情节奏、炉火纯青的表演技艺,令观众大呼过瘾。可见,只要精工打磨,“以俗带雅”的中国文化产品必能获得认可、推崇。 “自从胡骑起烟尘,毛毳腥膻满咸洛。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通俗文化易于接受,是中国输出高雅文化的最佳推手。自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开放的大门越来越大,“走出去”的步伐日益坚定。为了实现中国文化出海的目标,我们要改变思路“以俗带雅”,不仅确保中国文化顺利出海,更令中国文化走进海外受众内心。可以预见,中国文化软实力将不断提升,从而获得世界各国的认同与欣赏。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ikaoti.com/ti/2IcpFFFM
本试题收录于: 申论题库国家公务员分类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