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注意事项 本题由给定资料与作答要求两部分构成。 二、给定资料 1.本轮物价上涨与上轮物价上涨仅隔21个月,两次物价上涨具有共同特点。在市场供求大体平衡的前提下,价格上涨集中在农产品和资源性产品上,成本推动劳动力和土地成本上升,上游产品将涨价因

admin2012-07-29  50

问题 一、注意事项
本题由给定资料与作答要求两部分构成。
二、给定资料
    1.本轮物价上涨与上轮物价上涨仅隔21个月,两次物价上涨具有共同特点。在市场供求大体平衡的前提下,价格上涨集中在农产品和资源性产品上,成本推动劳动力和土地成本上升,上游产品将涨价因素转嫁和传导给市场消费品,结构性需求变动拉动市场物价全面上涨。
   本轮物价上涨的诱因,实际上是长期被低估的农产品正在通过涨价回归价值。以陕西生猪生产为例,2010年底,生猪价格跌至谷底,但饲料粮价格仍在不断上升,猪粮比跌破盈亏平衡点6:1,养猪难见效益,加之猪病流行,养殖户纷纷清槽或转行。生猪生产急剧下滑,市场猪肉供应矛盾显现。2011年春节前后,猪肉价格猛涨,生猪收购市场有价无市,消费市场猪肉价格达到顶峰。截至2011年3月底,陕西省生猪存栏仅有780万头,比2009年6月底锐减近200万头,市场猪肉价格居高不下。生猪供应市场的起伏波动,暴露出农产品价值被长期低估的客观现实,当生猪生产见不到效益甚至赔本时,农民势必弃养退出生产。作为农产品的代表,生猪价格只是推动和加剧了食品价格的上涨,由此带动了以食品价格上涨为主要特征的市场物价的结构性上涨。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速,社会生产的三大“基础成本”——生产资料、劳动力和土地价格刚性上涨渐成常态。食品是一种生活必需品,其需求弹性很低,但价格影响占CPI的比重达34%,因此食品类价格的上涨对老百姓生活冲击最大,必然带动劳动力成本提升和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在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成本提升的影响下。非食品类消费品与服务价格也就出现不同程度上涨。调查资料显示,2011年1~11月,陕西居民消费八大类产品及服务价格全面上涨,其中食品涨12.2%,居住涨5.7%,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涨4.7%,衣着涨3.1%,烟酒及用品、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交通和通信等价格均有不同程度上涨。
   截止到2011年年底,本轮物价上涨今已持续17个月。虽然11月份价格有所回落,但是随着电、煤等能源类产品使用高峰的来临和价格上调,价格继续上涨的潜力依然存在。上一轮市场物价上涨持续了18个月,涨幅最高时为2008年2月,达到9.8%,物价上涨用了10个月,回落调整用了8个月。据此判断,本轮物价涨幅要回到合理区间还需时日。
   本轮市场物价上涨前期主要表现为食品价格全面上涨,随后出现衣食住行等消费品及服务价格全面上涨,新涨价因素不断增加。2011年一季度,新涨价因素影响1.7个百分点,翘尾因素与新涨价因素的比例为67.9:32.1;6月份,翘尾因素与新涨价因素的比例变为59.7:40.3;7-9月,翘尾因素大幅回落,新涨价因素快速增加。翘尾因素与新涨价因素的比例变为33.4:66.6,翘尾因素仅占三分之一,新涨价因素占到三分之二。新涨价因素的不断出现。推动了市场物价的持续上行。
   城乡价格交错领先带动物价上行。本轮物价上涨因农产品价格上涨而起,农村市场首先成为价格上行的试水区。国家出台的调控物价措施对抑制城市物价上涨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对农村市场没有太大影响。随着食品以外新涨价因素的增多,涨价时间的延续,2011年6月,城市物价涨幅开始快于农村,6~10月期间城市物价涨幅基本是快于农村0.4~0.6个百分点。城市物价的快速上行,带动新一轮的物价高企,抑制价格快速上涨的任务越来越艰巨。
   2.适度的物价上涨,有利于促进社会生产和经济发展,而过快的物价上涨,则会造成社会生产资金短缺,影响人民生活水平提升。
   我们应正确看待物价上涨带来的“双重影响”。随着市场物价的快速上涨。长期被低估的农产品通过涨价回归价值,进入趋势性上涨通道,缩小了农产品与工业产品价格差距。农业生产靠天吃饭,多年以来由于农业生产基础薄弱,种植业和畜牧业生产效益屡屡徘徊于亏本边缘。近年来,农资成本难以下降,农村劳动力“用工荒”导致劳动力价格迅速上升,城市地价快速上涨拉动和传导农业地价升值,农产品价格追逐着生产资料价格、劳动力价格、土地价格的刚性上涨而上涨。调查数据显示。2010年上半年,工业品出厂价格和农产品生产价格涨幅基本同步,但是,随着工业品价格涨幅的逐步回落,农产品价格的快速上升,到2011年三季度,工业品出厂价格仅涨8%,而农产品价格涨幅高达16.7%。农产品价格涨势快于工业品价格,及时缩小了农产品与工业产品的价格“剪刀差”。
   农产品价格上涨对于农民收入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特别是食品价格的上涨有利于提高农民务农收入。2011年前三季度陕西农产品生产价格同比上升16.7%,其中畜牧业产品价格提高29.9%,种植业产品价格提高10.9%,林业产品价格提高9.6%,由此带动农村居民人均家庭经营第一产业现金收入1563元,同比增加184元,增长13.4%,增速较上年同期加快2个百分点;农产品价格提升带动农村居民家庭经营二产、三产现金收入大幅上升,三者合力拉动农村居民经营性现金收入增长20.6%,较上年加快8个百分点。特别是劳动力价格的快速升高,使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同比增长29.5%,加上租金收入和政策性补贴不断扩大,前三季度农村居民现金收入同比增长25.2%,增速比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快9.4个百分点。2011年前三季度城镇居民收入是农村居民收入的2.9倍,而上年同期是3.2倍。城乡居民收入差比进一步缩小。
   物价涨跌,犹如一把双刃剑。大范围内消费品价格的较快上涨,对中低收入居民家庭生活的影响不容低估。2011年上半年有关问卷调查显示,七成居民感到本轮物价上涨形成生活压力。从收入方面看,物价上涨使低收入居民收入缩水更多。2011年前三季度,因物价上涨导致陕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缩水762.5元,占可支配收入的5.6%;而城镇居民收入调查“五等份分组”中的20%的低收入户人均可支配收入。扣除低收入居民生活费用价格上涨因素,缩水441元,占可支配收入的7.4%。同样,物价上涨使农村居民现金收入缩水259,4元。从消费方面看,物价上涨使低收入居民消费支出增加,消费量下降。前三季度,陕西城镇居民生活消费支出同比增长16.1%,而20%的低收入户生活消费支出同比增长30%,因物价上涨使低收入居民人均消费多支出430元。中低收入家庭对肉蛋禽等食品价格的上涨反应更为敏感,前三季度,20%的低收入户人均肉类消费量9.92公斤,比2010年同期下降8.2%;人均奶类消费量8.68公斤,比2010年同期下降10.3%;人均禽、蛋类的消费量仅为3,28公斤和5.8公斤;人均鲜果、鲜菜消费量分别是20公斤和66.12公斤,比2010年同期下降7.6%和0.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现的几次严重通货膨胀,都伴随着农产品价格的明显上涨。从陕西情况看,2011年1~11月,陕西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上涨7.5%,而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同比上涨10.1%,购进价与出厂价涨幅倒挂2.6个百分点,企业生产经营利润空间被挤压。全省规模以下工业企业能够保持正常生产的仅有77.3%,企业生产能力利用率也只有68.1%。由于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涨幅持续高位,小微企业主营业务成本同比增长8.4%,利润总额同比下降4.4%。2010年10月至2011年4月,国家5次加息,使企业生产经营负担更加沉重。六成企业认为企业流动资金极为紧缺,而企业用于支付利息的费用占到财务费用的三分之二,同比增加1倍。
   3.“什么都在涨!”最近几个月来,人们常常听到这样的民生感叹。从“蒜你狠”、“豆你玩”、“姜你军”、“油你涨”到“苹什么”。食品等生活必需品的轮番涨价推动消费者物价指数不断走高。这一轮涨价对民生的影响可谓深刻,一些消失多年的民生现象如大量囤积生活必需品的“海囤族”又重新出现,减少消费成为许多家庭不约而同的选择。
   物价的持续上涨已成为当前经济运行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因此,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努力保持价格总水平稳定。把物价上涨对居民的消极影响降到最低限度。
   本轮物价上涨是从粮食价格上涨和猪肉供给紧张开始的,表明农业生产在控制物价中的重要作用。为此,要高度重视粮、油、肉、蛋、水产品等主要食品的生产,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发挥公共财政支持畜禽产品、蔬菜等主要农副产品生产的作用,降低渔农业生产成本,保护渔农民捕劳、种养积极性,帮助渔农民提高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对蔬菜等生产及贩运大户实行补贴,使蔬菜供应少受气候影响,保障鲜菜、肉类和水产品等农产品的供给不断档、不脱销,保持价格的平稳。
   对于中低收入群体来说,缓解生活压力的唯一出路在于提高收入,但“工资多年趴着不动”的事实令人无奈。显然,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应及时提速,不能永远是锯不了近渴的“远水”。
   曾经的下岗职工胡常跃认为,对于弱势群体,最重要的是给他们改变的机会。“那几年,我们下岗工人是弱势群体的典型代表。其实,绝大多数下岗工人都希望自给自立,只是原来工作内容单一,技能不突出,不知道往哪方面努力。”作为一个“过来人”,胡常跃特别希望政府联合企业,根据市场需要给弱势群体提供有针对性的技能培训,帮助他们顺利再就业。
   “贫困只是弱势群体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一种表现,发展能力差、发展机会少是他们弱势的普遍性原因。”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马龙龙告诉记者,只有针对这两方面着手,才能有效改善弱势群体的生存状况。
   为稳定物价、确保城乡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水平不因物价上涨而降低,根据江苏省民政厅、财政厅、物价局和国家统计局江苏省调查总队《关于进一步完善困难群众价格上涨动态补贴机制的通知》,经兴化市政府研究决定,启动物价补贴机制,对重点优抚对象、城乡低保对象、农村五保对象、城市“三无”对象、孤儿等城乡困难群众发放2011年第二季度物价补贴。
   “2011年以来部分农产品炒作风行,这种炒作氛围也可能因为涨价预期的下降而减弱。”金鹏期货副总经理喻猛国说。“现在农产品期货的投机情况有所减弱,成交量没有以前大了,进行日内交易的人也少了,更多的是投资者参与市场。”
   现货市场上,新发地的商户老李在7月份囤积了200多吨大蒜,他有点懊恼没有在蒜价高的时候出手,以至于现在还剩下100多吨没有卖掉。一个月前,老李在黑龙江又囤积了50吨大豆,收购价是每斤1块8毛多,价格最高时达到1.9至1.95元,但现在已经降到不足1.8元。
   老李对记者说,农产品一涨价就被乱炒,一掉价就没有人要了。蒜价已经被“判了死刑”,不会再上涨。“现在国家控制,不会再囤积其他农产品了。”
   4.食品大类由粮食、肉禽制品、蛋、水产品、鲜菜、鲜果6小类构成。国家统计局在计算CPI时,食品权重为34%,其次是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占14%,居住占比为13%,交通通讯占10%,医疗保健个人用品占10%,衣着占9%,家庭设备及维修服务占6%,烟酒及用品占4%。由此可以看出,食品类支出占CPI的比重最高;衣着、家庭设备及维修服务属于充分竞争的行业,产能相对过剩。所以价格波动不明显;交通通讯与医疗保健个人用品方面的改革尚未全面展开,历年的价格波幅也不大;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烟酒为非生活必需开支项目,所以需求弹性较大,价格上涨超过一定幅度,居民在这两方面的支出将明显减少,最终制约该种消费品的价格上涨;居住虽然为刚性需求。但在国家不断出台严厉管控措施的情况下,估计短期内上涨空间有限或呈降势。
   2011年年初以来,由于旱灾等因素影响,推高了食品价格。尽管政府努力控制流动性与物价上涨,但CPI的增速还是较快。国内外一系列复杂因素,以及猪肉等农产品价格的周期性、季节性波动,共同推动了此轮物价上涨,出现了物价涨幅持续攀高的局面,也大大增加了治理的难度。
   随着目前社会“用工荒”、“招工难”现象愈演愈烈,企业只能依靠不断提高工资及福利待遇来吸引一线员工。劳动力成本的提高无疑使企业雪上加霜,为消化成本上升带来的压力,企业只能通过提高产品价格来转移和释放压力。自2010年以来,全国出现了较为普遍的工资上涨,中西部地区的工资上涨甚至略快于沿海地区,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制造业工人对休闲的需求提高。这一趋势如果持续下去,中国将进入新一轮机械化的浪潮,宏观调控将需要适应相对较高的通货膨胀这一结构性特点,消费和服务业发展将成为中国经济主要的增长点。
   5.某媒体调查公布结果,2011年百姓最关心的国内经济生活事件,位居第一的就是“物价上涨”。“货币供应太多无疑是物价上涨的最直接推手。”某大学经济学钱教授认为,物价上涨原因比较复杂,影响因素较多,但货币供应太多引发的流动性过剩难逃干系。“此外,生产成本上升,尤其是劳动力成本的提高,也是导致物价上涨的一个重要原因。”钱教授说:“民工荒与农民工收入水平的大幅度提高是今后一个时期的必然趋势。”他觉得和谐社会建设要求缩小收入差距,让人民群众共同享受改革发展成果,提高低收入群体的工资水平。在这个大背景之下,劳动力成本增加成为必然,因此物价升高也就在所难免了。
   另外自然灾害的影响不可忽视。气候因素给主副食品生产造成了严重影响,不少地区减产明显,因此造成食品类价格涨幅明显。除去成本增长因素,社会游资的炒作也是一大推手。政府部门应加大稳定市场的力度,进一步加强宏观调控,稳定物价,让老百姓的生活少受影响。一些专家指出,政府在物价调控方面还应有更多作为。“比如重视农业,保证农产品供给;上级政府对地方政府的考核不要过多关注GDP等。”钱教授表示,历史经验表明,政府投资项目过多也会引起通货膨胀。造成物价上涨,这一点必须引起重视。
   6.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把稳定物价总水平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并把2011年全国物价调控目标设定为居民消费价格(CPI)涨幅4%左右。这一物价调控目标,与2010年的调控目标相比提高了1个百分点,比2010年下半年以来至2011年3月月度CPI最高点低了1.1个百分点。“物价直接关系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和负担,老百姓对物价上涨反映强烈。稳定物价是天大的事情。”湖北省荆州市乾盛纺织有限公司女工李红锦代表举例说。厂里双职工家庭月收入约2000元,现在每月生活费已经到了1000多元,遇到子女上学、老人看病等大花销时就有困难。物价问题涉及民生、关系全局、影响稳定,国家现在把稳物价放到这么突出的位置,得民心顺民意。
   保持物价基本稳定,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保障人民群众生活的必然要求。稳定物价已经成为经济工作的头等大事。2010年年底以来,党和政府已经采取了增加供应、促进流通、打击炒作等一系列措施,并把货币政策取向从“适度宽松”调整为“稳健”,通过加息、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等手段。加大回收流动性的力度。
   尽管挑战严峻,但稳定物价具有积极条件和有利因素。国内粮食连续七年丰收,粮食库存大大高于国际标准,肉、油、糖、棉花都有充足的国家储备,再加上工业品总体供大于求,构成稳定物价的物质基础。特别是党和政府把稳定价格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实行省长“米袋子”、市长“菜篮子”负责制,这是稳定物价的工作基础。当前稳健的货币政策正在回收流动性,国家有调控物价的充足财力和物资储备,宏观调控部门也积累了比较丰富的应对通胀压力的经验,这些都是稳定物价的有利条件。
三、申论要求
认真阅读“给定资料”。简要回答下面两题。

“给定资料6”画线部分写道:“物价直接关系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和负担,老百姓对物价上涨反映强烈,稳定物价是天大的事情。”请结合你对这句话的思考,联系自己的经验或感受,自拟题申,写一篇文章。
   要求:
   1.自选角度,立意明确,有思想性;
   2.参考“给定资料”,但不拘泥于“给定资料”;
   3.语言流畅;
   4.800—1000字。

选项

答案 着力调控物价切实惠及民生 物价一直是普通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之一,中低收入群体特别是困难群体,对生活必需品尤其是食品价格波动的感受更是强烈。物价问题一头连着产业发展,一头牵着民生。民生无小事,稳定物价是民众心声,是国家之责,更是检验各级政府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的试金石。 近年来全国物价出现了持续、快速上涨态势,企业投资需求和居民消费需求是内在动因,而直接原因是食品价格上涨,原材料进口价格、工业品出厂价格轮番上涨,直接导致农产品价格的上扬,经过价格传导至食品价格。同时,个别企业“搭车涨价”,囤积居奇等违法行为也起到了火上浇油的作用。物价上涨导致城乡低收入群体基本生活水平下降,民生出现焦虑,社会不安定因素增加。针对当前物价问题,政府需综合运用经济、行政、法律手段多管齐下。基本策略就是要做好稳定物价的“减法”,补贴低收入群体的“加法”。 要想做好稳定物价的“减法”就要用好“有形无形两只手”,改革和完善价格形成机制。不断壮大价格调控基金规模,加大扶持粮油和乳畜品发展力度,稳定市场供应。尽量减少农产品流通的中间环节,促进农民增收。对于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产品价格收费,要完善价格决策听证制度,增强政府定价的透明度和群众参与度,当前特别要在选择听政代表方面,扩大中低收入群体席位。对垄断产品加强发挥“有形之手”的积极作用。对事关民生的、由政府定价的公共产品和垄断行业提供的产品,例如教育、医疗、电信、有线电视、水电气、公共交通等,杜绝单方面霸王条款,实施价格限制,现阶段不再出台新的调价措施。教育、医疗属于公共财政范畴,应加大政府财政补贴力度。要确立公立机构的主体地位,在行业内部形成优势资源的共享机制。市县一级公立学校、医院直接面对广大中低收入群体,应考虑财政全额负担。 做好补贴低收入群体的“加法”,要积极探索建立最低工资标准与物价涨幅的联动增长机制。建立健全就业与再就业援助制度,采取税费减免、贷款贴息、社会保险补贴、岗位补贴等办法。对就业困难人员实行优先扶持和重点帮助,要注重方法,使补贴到位。加大财政转移支付,不断扩展城乡保障面和提高保障额度,加强“五险一金”的足额交纳,对困难群体提供社会保险补贴,建立最低工资与物价的联动增长机制。 “群众利益无小事,民生问题大如天”。只有让居民收入水平及增速与经济总量、财政收入相匹配,缓解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让民众分享经济发展带来的成果,才能真正对抗物价上涨给社会稳定带来的冲击。对此,应该认识到,解决民生问题是最大的政治,改善民生问题是最大的政绩,心头装着百姓冷暖,敢于作为、善于作为,才会最终取得物价调控的效果。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ikaoti.com/ti/0phpFFFM
本试题收录于: 申论题库国家公务员分类
0

相关试题推荐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