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说文:根据下述材料,写一篇700字左右的论说文,题目自拟。 记得《枪挑小梁王》一回中,有这样一段:当人们听说不知名的岳飞要与声威赫赫的梁王比武,夺“武状元”时,都不免为岳飞担心。一个无名小卒怎么敢和武艺高强的梁王比武夺魁呢?岳飞“枪挑小梁王”后,

admin2018-01-30  32

问题 论说文:根据下述材料,写一篇700字左右的论说文,题目自拟。
    记得《枪挑小梁王》一回中,有这样一段:当人们听说不知名的岳飞要与声威赫赫的梁王比武,夺“武状元”时,都不免为岳飞担心。一个无名小卒怎么敢和武艺高强的梁王比武夺魁呢?岳飞“枪挑小梁王”后,人们在惊叹之余,得知岳飞是有名的武师周侗的徒弟,恍然大悟:“噢!怪不得,名师出高徒嘛!”

选项

答案 “名师出高徒”辩 记得《枪挑小梁王》一回中,有这样一段:当人们听说不知名的岳飞要与声威赫赫的梁王比武,夺“武状元”时,都不免为岳飞担心。一个无名小卒怎么敢和武艺高强的梁王比武夺魁呢?岳飞“枪挑小梁王”后,人们在惊叹之余,得知岳飞是有名的武师周侗的徒弟,恍然大悟:“噢!怪不得,名师出高徒嘛!” 事实真的会是这样吗?我认为,“名师”未必都能出“高徒”。 首先,“名师”未必都能出“高徒”,历史上不乏其例。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无疑是举世公认的名师,史载孔子“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可见有2 900余名弟子都很一般,其中甚至还有因白天睡大觉而被孔子斥为“朽木不可雕也”的宰予。就说“七十二贤人”吧,真正算得上“高徒”的实际上只有子路、冉有、曾皙、颜回等十来个。著名棋圣弈秋,曾带两个徒弟,其中一个学习努力,专心致志,成了弈林高手;而另一个三心二意,一会儿想这个,一会儿望那儿,最终一无所获。以上事实,生动地说明跟从“名师”的学生未必都成“高徒”。要成为“高徒”,还有包括自身的努力和奋斗在内的其他条件。 其次,古今中外,有很多“高徒”也未必都出自“名师”。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在“铁杵磨成针”的启示下,发奋努力,终于成了“诗仙”。可有谁知道他的教师姓甚名谁——连姓名都说不上,可见即便有“师”,也不会多有“名”。美国著名发明家爱迪生,小时候因为老爱提问题而老师答不上,终于被赶出学校。他只好回到家里,由母亲教。他努力学习,终于成了“发明大王”。那位答不上问题的老师以及普普通通的家庭妇女,恐怕都算不上“名师”吧。更何况,古今中外还有许多如爱因斯坦、高尔基、华罗庚一样自学成才的“高徒”呢。 相反.生活中倒是还有“高徒”出“名师”的有趣现象。胡鸿飞,一个原先并不出名的体育工作者,有多少人知道他?可当他的学生朱建华一连三次打破世界跳高纪录时,人们才知道还有个胡鸿飞,从此他才出了名。一个普普通通的音乐副教授金铁霖,不也是在他的学生李谷一、彭丽媛、毛阿敏等蜚声歌坛后,才声名鹊起的吗?再说,所谓“名师”,并不是绝对的。今日无“名”,明天可能有“名”;开始名气小,以后可能名气大,这与教师本人的思想修养、文化素养,以及教学态度、方法乃至机遇等有关。 由此可见,“师”是否“有名”并不重要,“徒”能否成为“高徒”,其根本因素不在于是否受业于“名师”,而取决于徒弟是否能够刻苦努力。因为外因总是变化的条件,而内因才是变化的根本。 我们生活中,有不少同学,自己学习成绩上不去,总怨天尤人,却不问自己是怎样学习的。像这样的人,即使时间倒退两千多年,让他投身于孔子门下,也绝不会成为“贤人”的。当然,我们不否认老师的作用,更不否认“名师”的作用,只是认为“名师”并非就一定能出“高徒”。“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这才是师徒关系的真正内涵。 [范文点评]这是一篇求异思维的议论文。对“名师出高徒”的古训提出了不同见解,富有辩证观点。 第一段,通过“枪挑小梁王”的故事,引出议论对象:名师出高徒。 第二段,提出作者自己的质疑,实际已亮明了态度。于是顺理成章,引出自己的观点。 第三段,一辩:“名师”未必出“高徒”。以古代的两个材料作论据,通过分析,证明自己的看法。 第四段,二辩:“高徒”也未必都出自“名师”。引用了大诗人李白和发明家爱迪生两人的事例,很有说服力。并进而以名人自学成才的事实,从反面证明“高徒”未必都有“名师”来证明“名师”未必都能出“高徒”。 第五段,三辩:从反面举出“高徒”出“名师”的有趣现象,来证明“名师”未必都出“高徒”。然后再从“名师”的角度分析,指出“名师”并不是绝对的,“名师”与“高徒”的关系也不是绝对的、必然的,颇具辩证思维。 第六段,总结:指出“徒”能否成为“高徒”,其根本因素不在于是否受业于“名师”,而取决于徒弟是否能够刻苦努力。 第七段,指出正确的态度和做法: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ikaoti.com/ti/qdQUFFFM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