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定资料 资料一 人最需要的是灵魂,城市也是如此。灵魂的塑造,说到底,是一种精神的塑造。因此,城市精神,就是城市灵魂的呈现。它所书写的,应该是城市的底蕴、城市的韵味、城市的品位,也是一个城市对于自己所肩负的历史使命的高度自觉。 世

admin2019-11-01  25

问题  给定资料
     资料一
    人最需要的是灵魂,城市也是如此。灵魂的塑造,说到底,是一种精神的塑造。因此,城市精神,就是城市灵魂的呈现。它所书写的,应该是城市的底蕴、城市的韵味、城市的品位,也是一个城市对于自己所肩负的历史使命的高度自觉。
    世界之大,城市之多,不计其数,不过,真正令人难以忘怀的,必然是具有独特精神的城市。也许城市被一毁再毁,或早已荡然无存,但“城市精神”却经久不衰。例如,雅典的伟大在于雅典精神的伟大,罗马的永恒也离不开独特的罗马精神。国有国魂,城有城魂,城市精神是一个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之所在。
    现在人们谈论比较多的是环境美,可是,它毕竟只是城市的外在美;精神美,才是城市的内在美。外在的环境美,只能吸引人们的目光;内在的精神美,才能真正留住人心。这个内在的精神美,就是“城市精神”。因此,我们经常说:希望我们的城市“可望、可游、可行、可居”,其中,最根本的是“可居”,要实现“可居”需要的正是“城市精神”。
    资料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一些城市在物质建设取得成就的同时,在文化建设方面却重视不够。加强城市文化建设,避免城市文化危机加剧的形势更加紧迫。
    城市记忆是在历史长河中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从文化景观到历史街区,从文物古迹到地方民居,从传统技能到社会习俗等,众多物质的与非物质的文化遗产,都是形成一座城市记忆的有力物证,也是一座城市文化价值的重要体现。但是,一些城市在“旧城改造”“危旧房改造”中,采取大拆大建的开发方式,致使一处处文物保护单位被拆迁和破坏,一片片积淀丰富人文信息的历史街区被夷为平地,一座座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传统民居被无情摧毁。忽视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会造成这些历史性城市文化空间的破坏、历史文脉的割裂、社区邻里的解体,最终导致城市记忆的消失。
    城市面貌是历史的积淀和文化的凝结,是城市外在形象与精神内质的有机统一,是由城市的物质生活、文化传统、地理环境等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一座城市的文化发育越成熟,历史积淀越深厚,城市的个性就越强,品位就越高,特色就越鲜明。但是,一些城市在建设和发展中,城市面貌正在急速地走向趋同。由于抄袭、模仿、复制现象十分普遍,毫无特色的城市街区占据着越来越显著的位置,城市建设陷入了“南方北方一个样,大城小城一个样,城里城外一个样”的文化危机。各地具有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的城市风貌正在消失,代之而来的是几乎千篇一律的高楼大厦,“千城一面”的现象日趋严重。
    城市形象是城市物质水平、文化品质和市民素质的综合体现。它表现出每个城市过去的丰富历程,也体现着城市未来的追求和发展方向。美好的城市形象可以唤起市民的归属感、荣誉感和责任感。但是,一些城市已经很难找到层次清晰、结构完整、布局生动、充满人性的城市文化形象。不少中小城市盲目模仿大城市,为了气势而不顾城市环境,至今仍把高层、超高层建筑当作城市现代化的标志,寄希望于城市在短时间内能拥有更多“新、奇、怪”的建筑,以迅速改变城市的形象。但是大量新的建筑不仅没有增强,反而削弱了城市的文化身份和特征,使城市景观变得生硬、浅薄和单调。
    城市精神是城市文化的重要内核,是对城市文化积淀进行提升的结果。城市精神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并在历史上和现实中发挥着异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对城市精神的概括和提炼,可以使人们更多地理解和接受城市的追求,转化为城市民众的文化自觉。但是,一些城市注重物质利益,热衷于搞“形象工程”,盲目追求“标志性建筑”的数量,存在盲目攀比、不切实际的倾向,而忽视文化生态和城市精神的培育。实际上是重建设规模,轻整体协调;重攀高比新,轻传统特色;重表面文章,轻实际效果,表现出对文化传统认知的肤浅、对城市精神理解的错位和对城市发展前途的迷茫。
    城市文化是市民生存状况、精神面貌以及城市景观的总体反映,与市民的社会心态、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密切相关。城市文化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积淀,缓慢演变发展,形成城市的文脉。城市的文化资源、文化氛围和文化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城市的竞争力,决定着城市的未来。但是,一些城市面对席卷而来的强势文化,没有深化自身的人文历史,而是浅薄化自己的文化内涵,使思想平庸、文化稀薄、格调低下的行为方式,弥漫在城市的文化生活之中,消解着人们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继承。种种不良社会现象的出现,究其深层次原因,是文化认同感和文化立场的危机。
    资料三
    城市的文化、城市的精神,就是一个城市的灵魂,而“构成”这个灵魂的基础和核心,是它源远流长的过去。其实,城市灵魂不是简单“搭建堆砌”形成的,它是一个长期的文化积淀的历史过程。它“看似无形却有形”、润物无声、潜移默化,对一个城市的整体形象、风格、韵味等都产生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在城市建设中,如何保护构成城市历史遗存的重要标志—古建筑,就显得尤为重要。它作为历史文化遗产,是一个城市过去的象征。在进行旧城改造,同时合理保护古建筑方面,一些国外城市的经验做法值得借鉴。
    作为世界金融中心之一的伦敦,努力使老城与新时代尽量融合。为此,伦敦市政府采取了一些限制和疏导措施来保证老城适应现代生活。比如在交通方面,伦敦从2003年起开始征收市中心交通拥堵费。周一至周五,从早高峰到晚高峰时段,进入该区域的司机事先要通过电话或互联网等方式向有关部门提供信用卡账号付费,并注册车牌号。该政策实施后,市中心车辆减少了约30%,有效缓解了市中心和老城区的交通拥堵。市政府再将拥堵费收入用于改造公交系统,使整个伦敦的交通状况得到进一步改善。
    此外,伦敦周边的卫星城建设,也为老城区缓解了发展压力。大伦敦共有32个自治市,其中20个是卫星城。这些卫星城在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布局更加宽松,为城市扩容、现代化发展提供了空间,同时使老城区和新城区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约克的古城保护经验十分丰富,它通过近十座博物馆向人们展示其历史沉淀和文化遗痕。其中,约克城堡博物馆由古代监狱改建而成,最大的特色是一条仿19世纪维多利亚风格的街道实景。漫步其中,仿佛时光倒流。
    在古城保护宣传、推动制度建设等方面,英国的民间团体起了很大作用。1877年,英国第一个全国性的古迹保护团体—“古建筑保护协会”成立。自此之后,在伦敦、约克等地,类似团体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如今,仅全国性的古迹保护组织就有古迹协会、不列颠考古委员会、乔治团体、古建筑保护协会、维多利亚协会等。
    有了这些民间团体的参与,英国的古城古迹保护更多地成为一种民间自觉,而不仅仅是政府行为。这些民间团体不仅通过一系列行动来宣传古迹保护的重要性、普及相关知识,还通过推动立法来影响政府决策。
    在德国旅游,如果事先没有“做功课”也不用担心,试试找一下城镇里主要的交通指示牌,如果上面标有“老城”的方向,按照指示牌找过去就可以了。
    在许多德国城市,老城往往“隐藏”在新城中,并吸引着天南地北的游客。事实上,大多数“老城”并不特别古老,因为在二战末期的大轰炸中,大多数德国古城被夷为平地。但是,德国人非常珍爱老建筑,他们从废墟中挖掘出还能利用的材料或装饰物,按照之前的模样一点点将历史建筑复原,才有了今天散落在各地的“老城”。
    在德国,保护、修复甚至重建古城和古代建筑很少引发公众大讨论。德国人力求按照原样修复或重建历史建筑,由此形成的老建筑、老城市完全可以“以假乱真”。
    2012年年初,法兰克福市下定决心,试图复原法兰克福原来的中世纪风格,在罗马人广场附近的皇帝大教堂周边约7 000平方米的土地上,开始了庞大的修复工程。按照计划,此次修复工程将重建30座历史建筑,法兰克福市按照保存好的图纸,将原样复制这些建筑。尽管要忍受城市中心区域施工带来的交通不便,但绝大多数法兰克福市民都对复原工程表示支持。
    德国许多古城之所以能保存完好,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政府和人民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为保护和修复古建筑,德国政府甚至设立了专门的机构。由于古建筑的维护和修复往往耗资巨大,仅仅通过政府的公共财政难以支撑,因此德国政府积极采取措施吸引投资者参与,同时通过立法约束确保古建筑保护到位。
    德国宪法中专门设有保护历史建筑的章节,具体的保护责任落在各州政府身上,所以各州政府都有单独的立法。在联邦政府层面,德国也有《城市规划法》以及《收入税法》两部法律来保护历史建筑。
    《城市规划法》规定,德国各城市必须周全地考虑如何进行城市开发,以更好地保护历史建筑。《收入税法》通过减税和优惠税率的方式,鼓励人们购买和维护具有保护价值的历史建筑。为了确保历史建筑得到真正保护,政府还设立了专门的监察部门,以保证买主真正地履行维护义务。如果因故不履行义务,政府有权收回历史建筑的所有权。
    资料四
    苏州是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自古以来就有崇尚读书、重教育人的传统。为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推进全民阅读的精神和要求,从2006年创办至今,苏州阅读节已连续成功举办12届,成为苏州推动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的强大推手。苏州阅读节是苏州市群众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在弘扬苏州“崇文睿智,开放包容,争先创优,和谐致远”的城市精神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014年7月,苏州市参与主办了第四届江苏书展,这是省内除南京市外第一次由其他城市举办的江苏书展。包括“书香江苏之夜”经典诵读活动、“书香江苏•阅读论坛”“红沙发”系列阅读访谈、苏州市中小学生“我最喜爱的一本书”网上荐书及书评大赛等200余项针对性、互动性强的阅读交流、阅读辅导和阅读服务活动,吸引了大批市民群众参与。市民热烈的反响和苏州浓厚的阅读氛围给主办方及参展商都留下了深刻印象。
    2015年,第十届苏州阅读节以“阅读,让苏州更美丽”为主题,各项活动更多依靠民间阅读推广组织、群众性团体、协会、书友会等,逐步实现全民阅读由政府主导向群众主动转变。目前苏州全市已有260多家民间阅读组织,广泛分布在各图书馆、街道和乡镇。其中既有蝴蝶妈妈读书会、鹿麟书院、诚信书架等大众读书组织,也有苏汇读书会、“夕阳红”读报组、盲人读者俱乐部等面向特定人群的读书组织。
    德善书院是由苏州市文明办、文广新局、教育局及苏州日报社等联合主办、由苏州碑刻博物馆承办的苏州市首家公益性地方书院,也是苏州推进“书香城市”、全民阅读的重要基地。德善书院位于已有900多年历史的北宋名臣范仲淹创建的文庙府学崇圣祠内,从2013年正式对外开放至今,一直致力于面向未成年人开展传统文化艺术教育活动,开办了少儿国学经典传习班、传统文化讲座、道德讲堂以及与吴文化相关的各种公益活动。
    据介绍,少儿国学经典传习班是德善书院最具特色和最受欢迎的活动之一。让孩子们穿上汉服,由家长陪同进行亲子互动,将《论语》编成曲调吟诵,在轻松、有趣的氛围中将《论语》内容记住;或以书法的基本笔画向学员们介绍汉字的起源以及不同汉字字体的差异;或通过诗、书、画等活泼的艺术形式唤起少儿对国学的好奇与兴趣。看上去门槛高、难以深入学习的传统文化脱离了呆板的说教模式,一下子变得生动活泼起来。很多家长表示,小朋友在书院上了课回去都变得懂礼貌了,知道要孝敬爷爷奶奶了。
    作为在苏州本土兴起的具有代表性的民营书店,“慢书房”搭着全民阅读的顺风车,走上了一条极具个性的发展道路。它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书店,而更像一个聚集着爱书之人的社交场所,或是什么都有可能发生的公共空间—它代表了自主、年轻、文艺和梦想,而将这一系列元素串联起来的,正是书本。
    “慢书房”诞生于2012年,创始人是五位因书结缘的朋友。几年前,互联网和电子书的蓬勃兴起使传统实体书店纷纷遭遇困境,所以在打算开店的初期也遇到不少反对的声音。但开店后的景象却让几位合伙人十分欣喜。除了传统的书籍零售,“慢书房”最大的“卖点”是每个周末组织一至两次读书会或文化沙龙,或举办具有“慢书房”特色的相书会。在这里开展诗歌朗诵、手工制作、漫画分享等互动活动,各种兴趣小组也因为志同道合的书友的汇聚纷纷成立。这些书友们结识于书店,在书店外也成了朋友,并通过朋友网络将这个小团体不断扩大。
    2015年9月17日,苏州钟楼社区开出了市区首家社区24小时图书馆—苏州图书馆钟楼分馆。
    据悉,位于钟楼社区的苏州图书馆钟楼分馆24小时对外开放,是“24小时网上借阅社区投递点”的升级版,大大满足了周边居民的阅读需求。图书馆内有藏书近5 000册,市民通过刷市民卡的方式就能来这里借书、看书,同时,配有智能取书柜、自助借还书机等智能设备,通过“书香苏州”手机APP完成网上借阅后还可以来社区取书。社区图书馆方便了周边居民借、还书,24小时开放的形式也让阅读“不打烊”。
    资料五
    山西的侯女士和家人来杭州看望大学同学王女士。离开浙江前,侯女士张罗着给亲朋好友带些礼物,可是,看来看去,还是丝绸、扇子、剪刀……侯女士觉得和十年前第一次来杭州没啥区别,最终只带了点西湖龙井茶叶。侯女士说,杭州西湖、江山江郎山,浙江是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怎么就没有一些能代表浙江的“城市礼品”呢?
    20世纪60年代,新加坡刚成为独立的国家后,发现当时还没有一个代表性的纪念品让前来观光的游客带回国,于是,举国上下开展了一场“新加坡表征”的搜寻。在各方的建议下,一种将天然兰花保存于黄金内的丽西施兰花(RISIS)成为独特的新加坡“城市礼品”。
    “城市礼品不是旅游纪念品,它代表着城市品牌,必须符合这个城市的气质和精神。”浙江省社科院杨建华教授在接受采访时说,城市礼品和旅游纪念品都是文化的一种体现,但形式上城市礼品更加高端,它在提升地方品牌,代表城市文化,发掘地方精华的表征上更具有意义。
    不仅仅杭州西湖等需要有这样的“城市礼品”,其实,浙江每一个拥有深厚人文自然资源的城市都需要有这样的“城市礼品”。这不仅是城市的“表征”,更是城市历史文化、精神的积淀,是城市品牌的一张名片。
    从现状来看,尽管每个城市越来越重视城市整体品牌的推广,但是,还没有一个或一些能够反映城市精神、代表城市文化内涵的载体,还存在着各自为阵、包装简陋、推广乏力等问题。
    在现代化进程中,许多曾经辉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濒危的困境,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浙江城市礼品相关的传统产业大多举步维艰。以传统工艺表现现代题材,尤其是体现城市文化题材的民间工艺品,似乎还处于原始阶段。而民间工艺品以手工作坊为主的操作方式,显然无法满足消费者多元的文化需求,难以形成既有特色又新颖时尚的礼品。
    浙江省林业厅厅长楼国华说:“浙江是历史底蕴极为丰厚的文化名省,但历史需要回味,回味需要载体,城市礼品就是最好的载体。时代在进步,于是对于礼品的选择也在起变化。对城市礼品的开发首先还是要挖掘传统,保护传统,然后才有可能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再创辉煌。许多传统产品如何适应今人的需求,如何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锐意创新,跟上时代,这是一个值得社会各界共同探讨的课题。”
    浙江省旅游局副局长方敬华表示,我国旅游商品真正的起步才10多年,当下仍有很多城市和地区拿不出具有吸引力的商品。此外,因为人们对于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城市礼品的市场认知度不够高,城市礼品开发、推广的成功案例不多,许多人为送礼而发愁。现在城市礼品已经到了亟待大力研发、推广的阶段,不仅需要有政府的推动,而且还需要在题材、设计、创意、制作以及包装、营销等方面共同拓展思路,让浙江特色融入到城市礼品之中。
    资料六
    德国著名思想家斯宾格勒曾说:“把一个城市和一个乡村区别开来的不是它的范围和尺度,而是它与生俱来的城市精神。”
    从一般意义上说,城市精神是一个城市独具特质的精神品格,是城市灵魂,是对该城市整体特点和价值追求的高度概括。像纽约、伦敦、巴黎与东京这样的国际大都市,都有独具特色的城市精神。纽约精神可归纳为:高度的融合力、卓越的创造力、强大的竞争力、非凡的应变力。伦敦精神被概括为:现实和历史的和谐统一、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永不屈服的坚强精神。关于巴黎的城市精神,谈得最多的是:时尚之都、浪漫之都、文化之都、服饰之都。关于东京精神,有位东京的学者曾写过一本《东京学》,专门研究东京的城市精神,包括东京人的气质、东京的人际关系、东京的女性、东京的风俗,书中将东京精神概括为:干练、优雅、合作。
    对于城市精神,有学者认为,在不同时期,城市精神各有千秋。以上海为例,近代开埠以后,上海较突出的是“崇洋”和“爱国”:崇洋,是由于近代上海是中国居住西方侨民最多、移植西方制度最多、西方建筑最多、西方生活味最浓的城市;爱国,是说上海人崇洋不媚外,来自全国各地的移民集聚上海,所以上海人与各地有着千丝万缕、血肉相连的关系,形成了“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意识。而且新的时代又孕育并呼唤着新的城市精神。当今世界,城市数量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城市联系越来越密切,新兴的城市在物理景观上越来越趋同,大城市内在精神特点越来越明显。在这种背景下,为了定位、彰显、突出、强化本城市特点,探讨、塑造城市新精神便成为全世界范围内的一种潮流和时尚。
    作答要求
苏州市准备以阅读节为契机,鼓励广大市民参与书香城市建设,现需要一批志愿者向居民进行讲解,请你根据资料四,为志愿者拟写一份示范性的讲解稿。
要求:1.表述生动,语言流畅;
2.内容具体,不考虑行文格式;
3.字数不超过500字。

选项

答案各位市民朋友,大家好!我是××,欢迎大家参加我市阅读节活动。苏州自2006年开始举办阅读节,已有12年的历史。这一活动营造了全民阅读的氛围,弘扬了我市“崇文睿智,开放包容,争先创优,和谐致远”的城市精神。 阅读节由各项有针对性的主题活动组成,各位朋友可在交流中提升阅读兴趣。近年来,活动组织主体逐渐由政府转向民间,大家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参与民间阅读组织的活动。如果您家有孩子的话,别忘到德善书院一行。位于北宋名臣范仲淹创建的文庙府学崇圣祠内的德善书院,将以生动活泼的传统文化艺术活动,唤起孩子对国学的好奇与兴趣。品味文化苏州,最具代表性的民营书店—“慢书房”不可不看,这里不仅销售图书,而且每逢周末都会举行活动,您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参加相关兴趣小组并与书友互动。苏州钟楼社区还建有市区首家社区24小时图书馆,手指轻点便能网借图书,智能系统的普及能让人通宵阅读,欢迎大家前往体验。 讲解到此结束,希望各位朋友能感受到苏州的城市魅力,享受阅读的快乐。谢谢!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ikaoti.com/ti/q2huFFFM
0

相关试题推荐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