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本材料和具体要求,回答问题。 苏洵《六国论》原文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

admin2021-06-02  26

问题 阅读文本材料和具体要求,回答问题。
    苏洵《六国论》原文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赢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课文介绍
    该课文选自某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同单元另外三篇课文为《伶官传序》《祭十二郎文》《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单元说明
    本单元主题为“散而不乱.气脉中贯”。作者贯注在文章中的思想感情,是沟通各个部分的精气血脉。本单元所选课文,风格各不相同,但从其内在的思想逻辑和情感逻辑看,都是前后贯通的,体现了文学名篇艺术上的完整性和统一性。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相关要求
    阅读古今中外论说名篇,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和语言特点,理解作者阐述观点的方法和逻辑。
    精读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感受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理解欣赏作品的语言表达,把握作品的内涵,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汲取思想、情感和艺术的营养,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丰富、深化对历史、社会和人生的认识。
    学生情况
    高二年级第二学期,班额50人。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音频、视频文件,投影实物。
    问题:
根据上述材料,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并具体说明确定的依据(不可照抄材料)。

选项

答案(1)教学目标 ①熟读课文,积累重点字词、特殊文言现象,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②鉴赏严密的论证结构,学习“史论”的写作特点,体会史论作品的严密逻辑。 ③划分朗读节奏,品味文章语言长短徐疾的特点,感受文章的雄辩气势。 ④把握文章的思想情感脉络,了解作者的爱国之情,体会古代士人的家国情怀。 (2)设计依据 ①《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相关要求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要“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独立研读文本,并联系学习过的古代作品,梳理常用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提高阅读古代作品的能力”“理解欣赏作品的语言表达,把握作品的内涵,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汲取思想、情感和艺术的营养,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丰富、深化对历史、社会和人生的认识”。教学时,可先鼓励学生独立阅读,锻炼学生的文言阅读能力,再引导学生结合文章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写作意图,知人论世,初步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②文本分析 “散而不乱.气脉中贯”为《六国论》所在单元主题。其中,气脉是指作者贯注在文章中的思想感情。《六国论》创作于北宋王朝向契丹(辽)、西夏奉行以贿赂求苟安政策的背景之下,是一篇现实针对性很强的议论文。作者围绕中心论点“六国之亡‘弊在赂秦’”展开论述,脉络清晰,论证严谨,且运用借古论今的手法,希望能为北宋统治者敲响警钟。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可引导学生通过提要钩玄、反复诵读等方法梳理作品层次。进而感受作品的雄辩气势,把握作者的情感。 ③学情分析 高二年级学生经过之前文言文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虚词,具备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因此,在梳理文言文大意的时候,教师可鼓励学生先独立翻译,再集体解决疑难问题。同时,该年段的学生在结合写作背景探讨文章思想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教师应充分发挥引导者与组织者的作用,引导学生梳理文章脉络,通过分析语言上的特点,感受作品的雄辩气势,感受作者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ikaoti.com/ti/gQd9FFFM
0

相关试题推荐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