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力》是八年级下册《物理》第七章中的内容,该节课对重力的概念、大小和方向、重心以及重力的由来进行了说明和探究。请根据该节内容完成以下教学设计。 设计教学和活动过程。

admin2016-02-26  20

问题 《重力》是八年级下册《物理》第七章中的内容,该节课对重力的概念、大小和方向、重心以及重力的由来进行了说明和探究。请根据该节内容完成以下教学设计。
设计教学和活动过程。

选项

答案教学和活动过程 分为六个板块来完成。 第一板块:复习旧知识,引入新课 首先以提问的方式复习力的概念、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力的三要素和力的图示,为学好本节新课做好必要的知识准备。 然后,利用课本“想想做做”,让学生做“模拟引力”实验。再利用“苹果落地”及“一系列重物落地”的多媒体动画引入新课。 [说明:(1)让学生通过实验先感受橡皮不会飞走是因为受到“引力”作用,拉近了学生跟所学知识的距离;(2)由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重力现象的体验,并且在小学时就知道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的故事,因此他们对插图所展示的物理情景是很熟悉的,知道重物的落地是由于地球的吸引,即重力的作用,所以这样引入新课很自然,体现了物理知识是来源于生活的] 第二板块:重力的概念及产生原因 引入新课后,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中“重力”的概念,分析重力产生的原因和施力物体,使学生理解重力的概念。 [说明:方法简单明了,有助于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第三板块:探究“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组织引导学生利用实验探究的方法完成这部分知识的探究。 引导学生进行数据整理并画出图像。(正比例函数图像,利用实物投影展示) 此实验的关键是:①要选精确度较高的弹簧测力计;②要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说明:利用学生探究来完成这部分知识的教学,好处有两个,一是使学生有机会参与课堂教学,自主地进行物理规律的探究,体现自主性原则,二是再次练习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第四板块:重力的方向 这也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内容。教学时先做演示实验:用细线把物体悬挂起来,静止时让学生观察线的方向是否是竖直方向,然后剪断细线,同时让学生观察物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什么方向下落?这样又一次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这个知识有一个重要的应用——重垂线,它是建筑工人砌墙时用来校准墙壁是否竖直的。由于学生缺乏这方面的感性认识,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教学时要先让学生观察教材图13.2—6,再让一位学生利用重垂线进行操作,其他同学分析其工作原理。当学生理解了这一现象后提问:如何用这个重垂线来检查窗台、桌面是否水平?需要什么辅助器材?这是学生最难理解的地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教师要引导学生回忆测量人体身高的办法,并通过一些动作适当提示,最后在学生充分发表见解的基础上归纳:重垂线其实是应用了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然后再解决水平问题。 想想议议:看图13.2—7并思考,地球上几个地方的苹果都可以向“下”落,但从地球外面看,几个苹果下落的方向显然不同。那么,我们所说的“下”指的是什么方向? [说明:(1)这一部分的教学,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遵循了由易到难,层层深入的方法;(2)重垂线、水平仪是重力方向的重要应用,对它们的学习,也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 第五板块:重力的作用点一一重心 这个内容比较抽象,为了帮助学生建立这个物理模型,可以先做一个小实验(找刻度尺的重心),然后告诉学生,刻度尺上与手指接触的位置就是重力的作用点,叫作重心。重心的位置不仅跟物体的形状有关,而且还跟材料是否均匀有关。向学生出示圆形薄板等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的物体,指出其重心就在它的几何中心上(演示),并在黑板上画出这两种形状的物体图形,标出重心位置,作出重力的示意图。通过这样的教学处理,学生便对重心的概念有了一个具体的感知,知道物体受到的重力可以看作集中在一点上;利用这个重心的平衡特点,还能找出材料不均匀或形状不规则物体的重心。 [说明:利用实验帮助学生建立了“重心”这个较难理解的物理模型,并应用于实际,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六板块:布置作业 1:作出质量为100 kg的物体受到的重力的图示。 2:完成课后练习。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ikaoti.com/ti/j6n9FFFM
0

相关试题推荐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