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 某教师选用探究性教学策略,开展“模拟眼球成像及探究近视形成”的教学过程如下。 上课时,教师先统计班级戴眼镜学生的人数,然后提出问题:同学们是什么时候戴上眼镜的?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板书本节课的主题:近视形成的原因。 教师组织学

admin2020-10-14  36

问题 材料:
    某教师选用探究性教学策略,开展“模拟眼球成像及探究近视形成”的教学过程如下。
    上课时,教师先统计班级戴眼镜学生的人数,然后提出问题:同学们是什么时候戴上眼镜的?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板书本节课的主题:近视形成的原因。
    教师组织学生实验,要求学生将凸度较小的一个凸透镜(相当于眼球的晶状体)在光具座上固定好,全班统一将其固定在一个位置上,如30cm处的位置,每个小组的光屏(相当于眼球的视网膜)也固定在一个位置,比如50cm处。把光具座上的电蜡烛打开。移动电蜡烛,直到光屏上出现一个清晰物像为止。根据该现象,教师引导学生说出视觉形成的过程。
    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产生近视的可能原因,并做出假设。学生容易提出“近视与晶状体的凸度有关”的假设,但不易提出“近视与眼球前后径有关”的假设。在制订计划前,教师做适当引导后再补充第二种假设。
    学生根据假设制订的探究计划如下:
    ①记录电蜡烛、透镜、光屏三者之间的距离;
    ②换上凸度较大的透镜;
    ③前后移动电蜡烛,直到在光屏上出现一个清晰的物像,记录下电蜡烛与透镜之间的距离;
    ④恢复电蜡烛的位置,前后移动光屏的位置,直到光屏上出现一个清晰的物像,记录下透镜与光屏之间的距离;
    ⑤分析现象,得出结论。
    学生根据制订的计划完成相关的实验操作和记录,完成之后,恢复透镜、光屏的距离,把组内学生的不同度数(度数相差越大越好)的眼镜放在透镜前面,然后分别移动电蜡烛的位置,直到光屏上出现清晰的物像为止,分别记录眼镜的度数和电蜡烛所在的位置。
    学生通过分析和对比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学生分组交流实验结果,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近视形成的原因,并结合生活体验,交流预防近视的措施。
问题:
结合材料,分析教学过程中学生用到的探究技能。

选项

答案材料中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用到的探究技能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观察。在做出假设阶段,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移动电蜡烛的位置,直到光屏上出现清晰的物像,这一现象需要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在观察中发现问题、思考原因、做出合理的假设。在后续的实验过程中,也需要进一步观察,从而验证假设,得出结论。 ②测量。该实验需要学生测量并记录电蜡烛、透镜、光屏三者之间的原始距离,在实验过程中,当光屏上出现清晰的物像后,学生还需要测量、记录透镜与电蜡烛之间以及透镜与光屏的距离。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学生才可以找到规律,从而得出结论。 ③推论。学生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以及实验数据的分析,并经过小组内思考,讨论产生近视的可能原因,并做出“近视与晶状体的凸度有关”的假设。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后再补充第二种假设,即“近视与眼球前后径有关”。 ④控制变量。验证第一种假设时,学生更换凸度较大的透镜,通过控制透镜的凸度这一变量,移动电蜡烛,使物像清晰地呈现在光屏上。验证第二种假设时,学生移动光屏,通过控制眼球前后径这一变量,使物像清晰地呈现在光屏上。学生能够辨别实验中的变量是透镜的凸度以及眼球的前后径,从而通过控制变量得出实验结果。 ⑤实验。实验是进行一个完整的科学实验。该实验的研究问题是“近视形成的原因”,该问题贴近生活,容易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做出假设,并根据假设,自主讨论、研究并制订探究计划。学生根据制订的计划完成相关的实验操作和记录,通过分析和对比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ikaoti.com/ti/ffI9FFFM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