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东北财经大学论述题】根据二阶银行体制下的货币供给实现机制,论述影响与决定货币供应量的主要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分析货币供应量的外生性与内生性。货币供给外生性与内生性争论的实质是什么?这一争论有什么样的货币政策意义?

admin2017-11-18  31

问题 【2011东北财经大学论述题】根据二阶银行体制下的货币供给实现机制,论述影响与决定货币供应量的主要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分析货币供应量的外生性与内生性。货币供给外生性与内生性争论的实质是什么?这一争论有什么样的货币政策意义?

选项

答案(1)影响与决定货币供应量的主要因素 货币供应量调控机制是一个由内在诸因素有机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复杂综合体。为说明问题,它的组成可用以下三个层次剖析: ①调控主体。整个货币供应量调控机制的主体有三个:一是中央银行,二是商业银行,三是非银行经济部门。 依据各主体的不同功能,我们将中央银行称为发动主体,因为中央银行供应给商业银行基础货币(也称始初货币)的多少,决定整个调控机制运转的规模。这里,它是以最后贷款者的身份出现的。将商业银行称为放大主体,因为中央银行将基础货币贷给商业银行后,通过商业银行系统内的倍数放大效应,会创造出多倍于始初货币的存款货币,以提供给非银行经济部门。这里,它是以直接贷款者的身份出现的。把非银行经济部门称为目标主体,因为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提供始初货币随即在商业银行系统内产生倍数放大效应的整个过程,最终目的是为了向非银行经济部门供应适量的货币,当然不能否认非银行经济部门的行为对整个货币供应量调控机制运转的影响。 ②基本因素。货币供应量调控机制的基本因素也有三个:一是基础货币,二是超额准备金,三是货币供应量。 在中央银行体制下,中央银行将基础货币贷给商业银行,商业银行所持基础货币会在其系统内形成倍数放大效应。 商业银行扣除规定的存款准备金(法定准备)后,形成了超额准备金,通过其在整个商业银行系统中的反复使用便产生倍数放大效应,使1元的中央银行负债,经过商业银行系统的资产业务运用后,变成了数元的商业银行负债。在商业银行系统内放大了的银行负债,与中央银行向公众提供的部分现金一起,构成了整个货币供应量,提供给非银行经济部门。 以上分析看出,基础货币是货币供应量的前提条件。要控制货币供应量,必须把基础货币限制在合理的范围内。超额准备金的大小又是商业银行系统内信贷扩张能力的制约条件。而整个货币供应量又是基础货币与信贷扩张能力(即货币乘数)的乘积。可见,在货币供应量调控机制中,“基础货币-超额准备及它的倍数放大效应-货币供应量”这三个基本因素的重要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③若干金融变量。具体指:法定存款准备比率、超额准备比率、定期存款比率、现金比率等,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于倍数放大效应。 具体是:法定存款准备比率是指商业银行按规定缴存中央银行的那部分存款同所吸收存款之比;超额准备比率是指商业银行保有的不运用于其资产业务的准备金与活期存款之比;定期存款比率是指定期存款和活期存款之比;现金比率是指非银行经济部门所持有的现金与活期存款之比。以上诸金融变量中,受制于中央银行行为的是法定存款准备比率;受制于商业银行行为的是超额准备比率;受制于非银行经济部门行为的是定期存款比率和现金比率。 (2)货币供应量外生性与内生性理论、争论的实质及其政策意义 争论的实质:货币供给的可控性问题;争论的政策意义: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货币供给是内生变量:没有可控性,货币政策可能无效;货币供给是外生变量:具有可控性,货币政策是有效的。 ①国外学者的观点: 第二,外生货币供应论:货币供给是可以被中央银行控制的外生变量。 代表人物:凯恩斯(1936);弗里德曼(1963);米什金(1998)等。 主要依据:中央银行对基础货币的可控性很强;同时对决定货币乘数的因素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和控制力。 政策意义:货币政策很重要(有效)。 第二,内生货币供应论:货币供给由经济体系内诸多因素决定并影响经济运行的内生变量。 代表人物:托宾(1962、1976);萨缪尔森(1979)、琼.罗宾逊夫人(1982)等。 主要依据:货币供给模型受众多主体行为影响,实际经济运行对货币供给有决定性作用;金融创新对货币供给影响巨大;中央银行受制于多方因素,不能单独决定货币供给。 政策意义:货币政策难以控制货币供给量,中间指标应该选择利率。 ②国内学者的观点: 主张内生货币供应论的学者:中央银行的独立性不强;现实经济运行中的内生性因素很强。 主张外生货币供应论的学者:从本源上说货币供给都是由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业务决定的,货币供给是完全可以控制的;我国的中央银行有足够的权威和手段控制货币供应量。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ikaoti.com/ti/dnvUFFFM
0

相关试题推荐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