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 我国是沙漠化土地总面积较大的国家之一,全国有多个省区受到沙漠化的侵害。然而,在这广袤的土地上,为了减少沙害,有许多人在与恶劣的环境搏击着,他们的梦想就是将沙漠变成绿洲。他们中有为治沙不懈奋斗的党员干部,有无怨无悔治沙数十年的普通群众,也有接

admin2022-08-29  29

问题 材料:
    我国是沙漠化土地总面积较大的国家之一,全国有多个省区受到沙漠化的侵害。然而,在这广袤的土地上,为了减少沙害,有许多人在与恶劣的环境搏击着,他们的梦想就是将沙漠变成绿洲。他们中有为治沙不懈奋斗的党员干部,有无怨无悔治沙数十年的普通群众,也有接过父辈旗帜坚持治沙的“沙二代”“沙三代”,他们的坚持,不仅使土地沙漠化扩大趋势得到有效遏制,更是培育出令人敬佩的治沙人精神。
    说到治沙人,就不能不说谷文昌。
    20世纪50年代,为战胜福建东山县的灾荒和贫困,谷文昌带领干部群众植树造林。可是苦干多年,试种十几个树种、几十万株苗木,均未成活。面对屡战屡败,有人气馁了:“这沙灾,连神仙都治不好,听天由命吧。”但是谷文昌屡败屡战,再聚人心。干,一任接着一任干;种,一茬接着一茬种。“不治服风沙,就让风沙把我埋掉!”这是谷文昌为了治沙发下的誓言。他就是以这种大无畏的精神和胆魄,率领东山人民苦战十几载,遍植木麻黄树,筑起绿色长城,硬是治服了“神仙都难治”的风沙,让海岛换了天地,让百姓换了人间。
    说到治沙人,就不能不说塞罕坝建设者。
    塞罕坝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境内,清朝曾在此设立“木兰围场”。这里平均海拔1500米,年均气温-1.5~C,极端最低气温-43.3℃,年均积雪日数169天,年均6级以上的大风日数47天,年均无霜期仅72天。半个多世纪以来,塞罕坝建设者们长期在“一日三餐啃窝头、喝雪水、睡阴冷的地窖”的恶劣环境中,顶风冒雪,垦荒植树。面对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和极其艰难的生活环境,塞罕坝三代员工不怨天、不尤人,始终保持“一代接着一代干”的定力,以坚忍不拔的信念,以攻艰克险的执着,以永不言弃的担当,创建了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林,创造了从“沙漠”到“绿洲”的奇迹。
三代塞罕坝林场工人坚持植树造林,建设了百万亩人工林海。如今,塞罕坝每年为京津地区输送净水1.37亿立方米,释放氧气55万吨,成为守卫京津的重要生态屏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55年来,河北塞罕坝林场的建设者们听从党的召唤,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上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全党全社会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弘扬塞罕坝精神,持之以恒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一代接着一代干,驰而不息,久久为功,努力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把我们伟大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美丽,为子孙后代留下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优美环境。”
    说到治沙人,就不能不说西北治沙“六老汉”。
    八步沙林场地处腾格里沙漠南缘,37年前,这里狂风肆虐,黄沙蔽天,严重影响群众的生产生活。1981年春天,古浪县土门镇的六位村民郭朝明、贺发林、石满、罗元奎、程海、张润元,不甘心屈服于沙进人退的场景,决心以联户承包的方式进驻八步沙,积极投身治沙造林、守护家园的伟大事业。
    “六老汉”深知,治理寸草不生的沙漠谈何容易!即使政府有补贴,也不知多少年后才会有“收益”。因此政策出台后,应者寥寥。而这样的烫手山芋,“六老汉”接过手了,用他们的话来说,就是“八步沙治不住,今天享清福,明天你们就喝西北风!”
    在艰苦的环境下,他们一干就是十年。八步沙慢慢变绿了,但“六老汉”的头发却白了。1991年、1992年,贺发林、石满因为劳累和肝病相继离世;十几年后,郭朝明、罗元奎也离开人世。“六老汉”只剩下程海、张润元两人,但他们也都有80多岁了,而7.5万亩八步沙才治了一半,怎么办?“六老汉”的后代们开始接过这个重担。
    在郭老汉的儿子郭万刚的带领下,贺老汉的儿子贺中强、石老汉的儿子石银山、罗老汉的儿子罗兴全、程老汉的儿子程生学、张老汉的女婿王志鹏先后加入进来,他们成了八步沙的第二代治沙人。
    八步沙林场场长、郭朝明的儿子郭万刚说:“我们六家人有个约定,老人们临走的时候说了,无论多苦多累,我们六家人必须有一个继承人把八步沙管下去。”
    现在八步沙迎来了更加年轻的一代人,他叫郭玺,是郭老汉的孙子、郭万刚的侄子。他和八步沙其他的年轻人一起成为第三代治沙人。郭玺说:“老一代人已经使古浪县的沙漠整体向后推进了15到20千米,现在接力棒到了我们手里,我们要将终身奉献给八步沙,使山更绿水更清,一代一代做下去。”
    一个人行动起来去做一件事并不难,难就难在把一件看起来平凡的事坚持了十几年、几代人。38年来,八步沙“六老汉”三代人矢志不渝、无私奉献、持之以恒投入治沙事业;38年来,三代治沙人累计治沙造林21.7万亩,管护封沙育林(草)37.6万亩。传承不息,治沙不止;丰碑矗立,精神永存。2019年3月29日,中宣部向全社会发布甘肃省古浪县八步沙林场“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先进群体的感人事迹,并授予他们“时代楷模”荣誉称号。
    问题:仔细阅读案例材料,以“弘扬治沙人精神,做新时代的奋进者”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主题明确,内容充实,措施可行;结构严谨,语言流畅;不准照抄照搬给定材料。1000~1200字。

选项

答案 弘扬治沙人精神,做新时代的奋进者 古代西域依靠丝绸之路,曾孕育许多繁荣昌盛的城邦,但几千年来,沙漠吞噬城市的悲剧却在反复上演。而今,为了对抗沙灾,避免悲剧重现,很多人在与恶劣的环境搏击对抗。他们的努力不仅有效遏制了土地沙漠化扩大的趋势,更是培育出令人敬佩的治沙人精神。我们要大力弘扬治沙人精神,做新时代的奋进者。 治沙人精神,是默默付出的奉献精神。逐利本是人之天性,无可厚非。但治沙人却选择了不知何时才有“收益”的治沙事业,靠的正是默默付出的奉献精神。在这一精神的激励下,他们义无反顾地扎根大漠,虽然自身获益有限,却能产生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泽被后世。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要积极弘扬奉献精神,凝聚起万众一心奋斗新时代的强大力量。作为新时代的主人,我们要学习治沙人的奉献精神,在工作岗位兢兢业业,尽心服务,多一份付出,少一份索取,营造“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良好氛围。 治沙人精神,是坚持不懈的执着精神。千里荒漠,茫茫戈壁,奋战在此,免不了会尝到造林失败的酸楚,体味远离繁华的寂寥。若是没有执着精神,治沙工作必然难以持久。执着是谷文昌“不治服风沙,就让风沙把我埋掉”的豪言壮语,也是八步沙“六老汉”三代人的传承和接力。执着令他们坚守各自的阵地,日复一日,坚持不懈,终使沙灾退却,让人们得以从“沙进人退、风吹城跑”的被动中解放出来。我国当前存在的各种问题、不足以及相对落后的领域,也如沙灾一般,仅凭一朝一夕的努力无法“治愈”。这就需要我们拥有执着精神,锲而不舍地为祖国发展尽心尽力,并代代相传,如此方能推动国家进步。 治沙人精神,是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沙漠乃寸草不生之地,是人迹罕至的生命禁区,其治理难度可想而知。治沙人心知肚明却迎难而上,激战肆虐的沙魔,创造出“荒原变林海,大漠诞绿洲”的奇迹,这离不开艰苦奋斗精神的支撑。然而当下,不管是强势来袭的“佛系风”,还是肆意传播的“丧文化”,都在诉说着奋斗精神的缺失。长此以往,繁荣、富强将成为镜花水月。我们唯有坚信“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并如治沙人一般,弘扬奋斗精神,把分内事做好、做精,才能使国家富足,令人生无悔。 无论是地广人稀的西北边陲,还是人口密集的东南沿海,都能看见治沙人那看似不起眼,实则光芒万丈的身影。他们保卫了城市和良田,护佑了道路和水渠,用脚踏实地的行动彰显了治沙人精神的内涵。新时代下,面对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的重任,我们要弘扬治沙人精神,奉献自我、不懈努力、艰苦奋斗,做新时代的奋进者,书写时代新篇章。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ikaoti.com/ti/Qf53FFFM
本试题收录于: 专业科目题库公选分类
0

相关试题推荐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