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两位教师有关《桃花心木》的教学片断,阅读并分别比较评析。 案例一: 师:同学们读得很认真!谁能用简洁的语言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生:课文主要讲乡下老家有一个种树人,他每次给桃花心木浇水隔的时间不同.浇的水量也不同。他天天

admin2016-05-24  46

问题 下面是两位教师有关《桃花心木》的教学片断,阅读并分别比较评析。
    案例一:
    师:同学们读得很认真!谁能用简洁的语言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生:课文主要讲乡下老家有一个种树人,他每次给桃花心木浇水隔的时间不同.浇的水量也不同。他天天散步,偶尔喝茶,更奇怪的是,有几株树苗有时会莫名其妙地枯萎,需要补种。“我”问了他,才知道,他在模仿下雨,让树学会自己在土地里找水源,在土地里扎根。这让“我”明白了人在生活中也要有一颗自主的心。
    师:你说清了“人”,也点明了“理”,如果能把事情说得简洁点就更好了。谁再来说说?(学生自主练说,指名说)
    生:种桃花心木的人给树苗浇水没有规律,桃花心木却能长得跟屋顶等高。
    师:你围绕着题目回答,只用了短短的一句话就简明扼要地概括出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妙!
    生:我还想说清楚课文所讲的道理:课文主要讲老家有一个奇怪的种树人,他不按常规给树苗浇水,桃花心木却能长得与屋顶一样高大,告诉我们只有在不确定中经受考验的人,才能长大成才。
    师:很好!你抓住文章的要点(人、事、理)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精彩!我们还可以怎样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呢?(学生自由讨论、概括)
    师:种树人种树的方式,让你感受到——
    生:我感到非常奇怪,而且愈来愈奇怪。
    师:(板书:奇怪)的确,他的种树方式非同一般,让人难以理解。
    生:我忍不住问了种桃花心木的人。
    师:(板书:询问)听了他的话后,你怎样?
    生:我非常感动,觉得做人也一样,在不确定中能独立自主地成长。
    师:(板书:感动)谁能用上“奇怪、询问、感动”,再来简要地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生:乡下老家一位高大的种树苗的人,没有规律地种植桃花心木。我奇怪地询问他,他说浇水只是模仿老天下雨,让树木学会自己生长。他的回答使我非常感动,让我明白了做人也一样,要在不确定中独立自主地成长。
    师:我们顺着作者的写作思路,抓住故事的情节,提炼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案例二:
    师:种树苗的人哪些做法让你觉得非常“奇怪”?请大家默读课文,画画有关的词句,写写体会。(学生默读批注)
    师:现在我们交流,“奇怪”在哪里,为什么觉得“奇怪”?
    生:“奇怪”有两点、一是他浇水相隔的天数没规律;二是他浇水的量也不一定。
    师:你读得细心,讲述也很清楚。能用一句话说吗?
    生:“奇怪”的是他浇水相隔的天数和浇水的量都没有规律。
    生:“奇怪”的是高个子浇水相隔的天数、浇水的量都不一定。
    师:你们真的读进去了!这样的浇水,为什么你觉得“奇怪”呢?
    生:我家种了不少花草,我们每天都浇水,一般浇上一两壶。而他……
    师:你联系了生活实际,在比较中阅读。请读出你们的“奇怪”来。
    (学生朗读第4自然段)
    师:还有什么地方让你觉得“奇怪"的?为什么?我们分小组读读议议。(学生合作学习,教师巡回参与)
    师:高个子浇水、散步、喝茶、补种都让你们觉得非常“奇怪”,这几处“奇怪”一样吗?
    生:这三件事都很“奇怪”,但程度是不一样的,分别为:“奇怪的是”“越来越奇怪”“更奇怪”,由浅入深,“奇怪”感在渐渐强烈。
    师:我们怎样读出“奇怪”渐强的感觉呢?(引读:教师读三个“奇怪”。学生读第4~7自然段)

选项

答案案例一中,教师坚持从整体人手,强化概括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整体把握文本的能力,落实了第三学段的目标要求。教师在学生充分初读的基础上,一步步引导学生自主运用简洁的语言和不同的方式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师相机诱导,让学生豁然开朗;积极评价,促学生主动参与;扎实训练,使学生获得发展。特别是老师巧妙地以提炼思路的方式,去枝强干,引领学生解读课文,纵向地、深度地、整体地把握了文本。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会阅读、体会写法、练习表达,有效地发展了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能力。 案例二中,“情者文之径”,文章是情感的载体,情感是文章的内核。该教学环节,老师紧扣“奇怪”这一语言情感的触点,实践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立足品词析句、入境动情,强化语言的内化。追求学生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心”的参与,“情”的共鸣。如自主学习:画画有关的词句,写写自己的体会;合作学习:分组读读议议,交流学习体会;探究学习:为什么你会觉得很“奇怪”呢?这几处“奇怪”一样吗?学生通过“浇水”与“浇水”的横向比较,“奇怪”与“奇怪”的纵向比较,从内容到形式,形象到情感,具体到抽象,求取了对文本深度的理解、体验和感悟。学生读出的、感受到的已不只是语言文字。而是生动的生活场景、真切的情感体验。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ikaoti.com/ti/DAN4FFFM
0

相关试题推荐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