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一位小学语文教师有关《童年的发现》一课的三个教学片段,阅读,并任选两个教学片段分别进行评析。 【教学片段一】 师:假如你就是文章的作者,这梦会让你有怎样的感受? 生:我感觉这是一个非常美好的梦。 师:美在哪里?

admin2016-05-24  67

问题 以下是一位小学语文教师有关《童年的发现》一课的三个教学片段,阅读,并任选两个教学片段分别进行评析。
    【教学片段一】
    师:假如你就是文章的作者,这梦会让你有怎样的感受?
    生:我感觉这是一个非常美好的梦。
    师:美在哪里?
    生:我从“可以随心所欲,运转自如,凭着双臂舒展和双腿弹动,似乎想去哪里就能飞到哪里”这句话感受了美妙。
    师:请用洪亮的声音再读一遍,读出这美。(生再读)
    生:我觉得这个梦很快乐。我也是从刚才他们读出的这句话感受到的,可以随心所欲,想去哪里就去哪里。
    师:真快乐。还有什么感受?
    生:我的感受是,这是一个十分幸福的梦。他想去哪里就去哪里,能看到美丽的大千世界。
    师:同学们,再看看前面的句子,你会有更多的发现。
    生:我觉得很自由。是从这句话中感受到的:“只要双脚一点,轻轻跃起,就能离开地面飞向空中”。
    师:请你读读,让我们感受到那份自由。(生再读)
    【教学片段二】
    师:作者看得非常入迷、非常地仔细,课文用的是“入迷”吗?
    生:文章说的是“痴迷”。
    师:为什么不用“入迷”而用“痴迷”呢?
    生:因为“痴迷”的程度比“入迷”要深。
    师:深到什么程度,想想“痴”这个字。
    生:甚至“痴呆”了,可以看出他对这特别感兴趣。
    师:对了,有点发傻了,好像得病了。作者只抓了一条鱼吗?从哪个词语可以看出?
    生:“以至于”。
    生:“我都”。从“都”这个字我可以看出,他经常去抓鱼,经常会翻来覆去看个仔细。
    师:是啊,从“恨不得”一词,你又感受到了什么?
    生:我可以看出作者很执著,他很渴望得到这个答案。
    【教学片段三】
    师:同学们,带着你的感受,把这段话读一遍,读出着急,读出渴望,读出痴迷。
    生:(读)我想得是那样痴迷,以至于从河里抓到一条鱼,我都会翻来覆去地看个仔细,恨不得从鱼身上发现将来的人应该具有的某些特征。
    师:请把最后一句话再读一遍。
    生:“恨不得从鱼身上发现将来的人应该具有的某些特征。”
    师:跟老师再读一遍,再用点儿力,再着急点。(师生共读这句话)
    师:孩子,太快了。咱们把速度放慢些。
    生:恨不得从鱼身上发现将来的人应该具有的某些特征。
    师:再慢一点就更好了。“恨不得”——
    生:恨不得从鱼身上发现将来的人应该具有的某些特征。

选项

答案教学片段一评析示例:这是课文第三自然段的教学片段。老师采用让学生谈感受的方式,自然完成了对文本的理解与朗读的指导。既然是感受,应该是个性化的,所以学生感受到了这梦是“美好的”“随心所欲的”“自由快乐的”“十分幸福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创造学习体验的条件,摒弃“灌输”,重视个体,平等对话。不同的孩子有着不同的学习基础、不同的感情世界、不同的生活态度。教学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把自己的学习体会与生活经验相结合,将他们对生活的看法、对文本的理解和对自身的价值的探讨,通过课堂教与学的载体,有机地体现出来。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体现了教育的“以人为本”。 教学片段二评析示例:此片段较为经典地反映了教师对文本的细读。细读文本关键在潜心涵泳,涵泳必须从语言文字人手。对于文中的这个关键句子,执教者提示学生紧紧扣住“痴迷”“都”“恨不得”等词语来细细品味。以感受作者那份执著的探索精神。在语文教学中,虽然不可能做到对文中所有的文字进行一一品析,但对于一些重点语句,教师应该不惜时间地讲深讲透。就应该如美学大师朱光游所说的:“慢慢走,欣赏啊!” 教学片段三评析示例:从此片段中可见执教者的教育观和教学法。有两点值得我们借鉴:一是关注后进。在公开教学中,用这般的精力,细心指导一个学生的朗读是需要一些勇气的。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便是在课堂中抓住几位学习后进生。这种对后进生的关注需要理念的支撑,更需要真心地实践。二是凸显过程。执教者的这个教学个案,清晰地展现了她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的过程,学生在教师的耐心点拨和用心引导下逐步读好了这段文字。教学的真正意义就是看到学生的课堂发展,这种发展就是学生从不会读到会读,从读正确到读精彩的过程。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ikaoti.com/ti/8lN4FFFM
0

最新回复(0)